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

核三延役公投怎麼選?


發現除了罷免選舉,還多了個核三議題要了解,萬事問GPT,筆記一下:

  • #8/23 的公投在問什麼?
  • 是否同意「核三廠在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,繼續運轉」。這案子今年 5/20 立院三讀通過公投主文,8/23投票。
  • 核三現況:核三一號機執照已於 2024 年 7 月到期、二號機 2025 年 5 月到期;台灣最後一部運轉中的核電機組已在 2025 年 5 月停機,依法進入除役程序。要「繼續運轉」必須通過主管機關安全審查與法規門檻。
  • 2024 年台灣整體發電結構:約 燃氣 42% / 燃煤 39% / 再生 12% / 核能 4%(依能源署與台電統計)。

一、台灣「真的缺電」嗎?

短答:沒有長期性的「電量不足」,但在夏季尖峰、區域事故、燃料供應與電網韌性上確實偏緊,民眾感受到的停電多半是電網/設備事件而不是總發電量不夠。

  • 台電的每日尖峰備轉容量率多數時候落在兩位數(>10%)區間,但一到夏季高峰仍可能逼近警戒;今年也持續有新燃氣機組與再生能源併網以撐住尖峰。
  • 2024 年起,台灣「以氣換煤」趨勢明顯,再生能源占比也站上約一成出頭;整體供電量創新高,但結構轉型過程中,尖峰調度與區域饋線故障仍會讓人有「好像缺電」的體感。
  • 產業用電(半導體等)強勁成長,政府與台電一方面擴燃氣與綠電、另方面推強韌電網與儲能來補「瞬時/局部」的風險。

白話說:冰箱夠大、食物也買足,但家裡電線較舊、夏天下午大家一起開冷氣,跳電就會讓人誤以為「家裡沒糧」。😅


二、台灣適合核電嗎?(地震、法規、能源安全三件事)

(1)地震安全可否做到?
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,核電並非「天然不可能」,但必須採用嚴格的耐震設計與「機率式地震風險評估(PSHA/PRA)」;我國主管機關與本土工程界已建立符合 NRC、ASME/IEEE、JEAG 等國際規範的方法論與審查技術。做到位即可達成法定的風險水準,但成本與工期不可小覷。

(2)法規與執照現況
核三兩機的40 年原始執照已屆期並進入除役程序。公投即使過關,也只是政策方向授權;是否能「延役/繼續運轉」仍須逐項完成安全總體檢、壽期管理、設備汰換、燃料採購等,並通過主管機關的安全審查與核管法規門檻後,才可能重上線。這是技術+法規的硬門檻,不是投完票隔天就能發電。

(3)能源安全與地緣風險
台灣約 98% 以上能源仰賴進口,現行電力以 LNG/燃煤為主,理論上核電可減少對單一燃料(LNG)與外海運補的依賴;但核燃料、關鍵零件同樣需國外供應,地緣衝突(封鎖)、港口受阻也會衝擊補給與備件。政策評估必須同時算入燃料供應鏈韌性電網防護


三、延役/重啟核三:可能的「好處 vs. 風險成本」

潛在好處

  • 減碳+穩定性: 核能低碳且可提供穩定基載,有助於尖峰時段降低燃氣機組負擔與系統排放。
  • 多元化能源組合: 降低對 LNG 的單一路徑依賴,有利產業用電的長期穩定預期。

風險與成本

  • 法遵與工期不確定: 執照已屆期、裝置老化,重上線需完成安全總檢與壽期管理,且可能需大規模汰換,時間與費用都不會小。
  • 供應鏈重啟難度: 停機後的燃料採購、檢修與備件鏈需恢復與驗證;一旦卡在任一關節,時間表就會往後移。
  • 廢料/最終處置議題仍在: 即使延役,既有乏燃料的貯存與後端處理仍需長期方案(此為各國核能共同挑戰)。(概念性補充,台灣仍在尋求長期方案與法制配套,相關議題在核管/能政討論中反覆被點名。)

四、那台灣「要不要核電」的決策準則(可供你評估投票)

  1. 看電力結構與時間表
  • 2024 結構約:燃氣 42%/燃煤 39%/再生 12%/核能 4%。
  • 2025 起核能實際輸出已歸零;若支持延役,等於支持在完成審查後把核能占比重新加回來,作為「過渡期」的低碳基載。
  1. 看系統風險是什麼
  • 目前最大的風險不是年發電量,而是尖峰與電網韌性、以及LNG 供氣的短期依賴。核電能補第一項(尖峰備援),對第二項(燃料依賴)則是「多元化」的加分。
  1. 看成本與減碳路徑
  • 若延役成功,對碳排有利,也可能緩和部分燃氣成本;但安全投資+維運的現金流要確實列進去,與「加速儲能+強韌電網+再生備援」的路線做全生命週期比較,才是公平比拼。(此點各方有不同模型,建議以中選會辯論會與主管機關數據為主。)

五、結論(超白話版)

  • 有沒有缺電? 整體電量不缺,但尖峰、區域事故、燃料供應這三關卡仍緊;今年夏天依賴新燃氣機組、再生+儲能與調度來撐。
  • 台灣適不適合核電? 在法規與耐震做到位的前提下,技術上可行;但核三已屆期,延役是高規格審查+高成本改裝+供應鏈重啟的大工程,不是「一夕回春」。
  • 怎麼投?
    • 若你優先看「減碳+尖峰穩定」,能接受延役的法規/成本與時程不確定,投同意較符合偏好。
    • 若你優先看「加速分散化(再生+儲能)+強韌電網」,並擔心舊機延役的老化風險與機會成本,投不同意較一致。

小趣味比喻:這像是選「把 40 歲的老車做大保養延壽」或「直接換一套電動車+充電樁」。前者馬上能跑但要重做體檢與換大零件;後者更乾淨、分散風險,但要撐過建置期。兩邊都不是白馬王子,各有代價。

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甲狀腺亢進併膽囊壁水腫




33歲男性移工,肝指數些微上升,被轉介來掃描腹部超音波。如圖所示,膽囊壁有不均勻的腫脹和分層,但沒有結石,也沒有右上腹壓痛。


好奇查了一下他的抽血數據,發現有甲狀腺亢進,以及年輕人少見的低血鉀,入院主訴是全身倦怠無力,登登!是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(Thyrotoxic Peroidic Paralysis, TPP)。


沒治療的甲亢,會造成心悸過速,靜脈血回流不佳,而出現無痛性的膽囊壁水腫,此外甲狀腺素鞭策細胞膜的離子能量幫浦作工,將鉀離子吸入細胞內,所以會因為血液中鉀離子不足,發生雙側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。


甲亢是女性好發的疾病,但這個TPP麻痺症,好發於20~40歲的亞洲男性,男女比例約17:1,猜測是男性的生活習慣容易加劇甲亢的影響,例如高醣飲食、酗酒、劇烈運動之後,週期性的突發無力就會發生。


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喝酒會臉紅要當心!

 


【媒體報導】愛吃生魚片腹痛就醫 胃鏡驚見冬粉狀寄生蟲


感謝各大媒體報導——

聯合新聞網:恐佈!壯男愛吃生魚片腹痛送急診 驚見有蟲蠕動

ETtoday健康雲:男狂嗑生魚片!突解黑便 醫一照:寄生蟲感染

壹蘋新聞網:51歲男吃生魚片竟解黑便頭暈心悸!寄生蟲作祟加芥末可防蟲殺菌?醫師這麼說

三立新聞網:51歲男狂吃生魚片竟解黑便 照胃鏡驚見「2CM寄生蟲」卡賁門蠕動嚇壞

自由健康網:5旬男愛吃生魚片 胃賁門遭海獸胃線蟲盤踞

中央社:大啖生魚片後解黑便 就醫發現寄生蟲入侵

健康遠見:愛吃生魚片的老饕注意!男頭暈、貧血、解黑便,就醫發現寄生蟲入侵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特殊的免疫性膽管炎

 


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

【書摘】零與無限大 -- 許文龍360度人生哲學



雖然素昧平生,感謝許文龍先生在那段掙扎奮鬥的日子帶給我勇氣。


那時我異位性皮膚炎的痼疾大發作,除了原本的肘窩和膝膕窩,還蔓延到鼠蹊、臀部、下背部,抓癢能轉移焦慮,但也導致破皮滲液更痛更癢,擦藥效果也差強人意,一度無法躺平睡覺,漫長的日復一日,得抱病繼續面對自己的種種嫩、菜、無知、弱小,無論在健康、職涯、經濟等方面,心裡常常在吶喊:「神啊!到底什麼時候會好轉?」


回顧7年前《零與無限大》的書摘,感慨無論賜予或收回,都有上蒼的旨意與時機,唯有感謝。


許先生說,會永遠存在的,就是他的博物館和醫院,其他的都沒關係。


我想,每個人也都要實踐出自己的答案,度過一生後,要讓什麼永遠存在,其他的都沒關係。
--


許文龍先生以壓克力之父、幸福企業、奇美博物館等印象聞名。他在訪談中提到,自己是一位持續工作的病人——


媽媽懷胎時害喜沒怎麼吃,又因為家境貧困,他後天營養不良,曾罹患過疔瘡、肺結核、胃病等大小疾病......許先生一直到60歲,才相信自己已經不會很容易死掉。


他體悟到,沒有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是什麼,想做什麼。
經歷一些痛苦,得不到想要的東西,最後才明白,原來如此,原來如此。


用放大的結果,思考現在的事情。若無法挽回的話,歸零也不錯。


釣起一條魚之時,另一個餌掉落水底,這樣魚才會繼續靠過來。
若是一直兩個魚餌釣滿兩條,那裏就會空蕩蕩的,因為魚也活不下去。
對人要留餘地,生意上要留些利益給別人,這樣關係才會一直深下去。


賺錢容易花錢難,錢要用了才是錢。


我們通常會想到留一些錢給子孫,怎麼不會想說,
「我們不要留錢,我們留一些大自然、好的文化、好的傳統給子孫?」


人一定要思考,到底我們追求的是什麼?你的幸福,要如何定義?


我們能成功賺錢,自己的能力只是一部份而已,我們都需要其他種種看不到的條件配合。


不能因為這條街有狗在吠就不敢挑東西進去賣,
別人虧一百,我只虧五十,這樣我還可以生存。
日本劍道有一句話:
「我讓你削我的皮,但我要砍你的肉;讓你砍我的肉,但我要斷你的骨。」
從一開始我就覺悟到要被砍,可是你想的卻是要自己不受傷,又要傷人?


愛面子害死很多人,我最大的資產就是,可以在任何時候去菜市場賣魚,
當你有這個打算時,整個人都會「勇」起來。


對於沒有迷過路的人,會以為別人給你地圖,路照著走就對了;
但對於我們迷過路的人,就會知道一定要拿著羅盤去找路。
我們不是虛度光陰,
我們日後不但可以自己畫出地圖,還可以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,
因為知道哪些路是走不通的。


藝術不是為了解悶或興奮的感官享受,
也不是為了服務少數人癖好的審美活動;
他既非審美的潮流,更不是詩意的代名詞。
藝術的真正特性,是表達人類對生命真諦的了解,
擴大美好的感情,進而喚起心靈對人類和世界的關懷。

-- 托爾斯泰


當全世界都在炒作抽象派的時候,我反而去買古典寫實。
「有名」跟「好的」是兩回事。
有時候,是因為他的歷史價值讓人感動。


所有的企業沒有永遠存在這回事,
到了一個時機,如果出現一個人做得不對、出了事情,也是要讓他新陳代謝。
我不認為一個企業一定永遠要怎樣,只有藝術與文化才是永遠的。
所以會永遠存在的,就是我的博物館和醫院。
這兩個存在就好了,剩下的都沒關係。



【見證】謝謝祢,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




謝謝祢,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。


急重症的世界裡,墨菲定律就是鐵律,醫師必須以奇蹟不存在為前提,客觀理性地執業,難免傾向悲觀......


然而,不可思議的瞬間,偶爾會在人生的轉捩點迸發。


從沒見過的教會前輩退休後,在大湖山上開墾小農場,投入有機蔬菜的培育,希望把健康和快樂分享給民眾。帶著熱忱,已經77歲的他仍每天辛勤工作。


2023年,前輩預計在228連假接待弟兄姊妹們到農場露營,行程都安排好,卻在前幾天發生意外。


他因為血壓藥過重,開車時頭暈,恍惚時連人帶車墜落約3層樓高的山溝,清醒後自行爬出車外求救,轉送大千醫院的急診。


電腦斷層顯示左肝裂傷出血,腸網膜裂傷出血,胰臟裂傷內出血,2月23日下午緊急剖腹探查止血後,雖然生命徵象暫時穩定,數天後也拔管脫離呼吸器,人看起來很有精神,但其實情況不樂觀。


如同預料,電腦斷層追蹤時,發現胰臟斷裂滲漏的大量胰液,在腹腔內蓄積,壓迫內臟腸道,也有孳生細菌化膿的風險。


這極可能衍伸一系列棘手的問題。


以過往的經驗與文獻來看,嚴重的胰臟斷裂持續滲液,可能併發慢性胰臟炎,腹痛嘔吐無法進食、腸道沾黏、腸道溶穿廔管、血管溶穿噴血、抗藥細菌黴菌孳生、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......


除了先體外穿刺引流,等候斷裂處自行癒合,醫療上能積極介入的很有限——


手術壞處大於好處,能摘除潰爛的組織,要縫合像豆腐一樣的胰臟很難,我是內科醫師不會開刀。


膽胰管鏡攝影合併胰管支架置放,有如閉眼百米射箭要正中紅心,難度太高,我會做但不敢碰。


離開高雄的時候,我跟  神禱告說,您的話語很好,您差遣的使命者很棒,我過去的回憶和異象也是真實的,但我真的很需要錢,很需要變強,很需要名份,很需要健康......以前聽祢的,但接下來,抱歉我要用我自己的辦法奮鬥了。


4年很快過去,沒想到在離職前夕,神透過前輩的意外找上門。2月24日,我和以往的副牧,與前輩的家人,一同在加護病房門外見面了。


當天的清晨禮拜,剛好有一句箴言這麼說:


「別光是期盼 神來尋找你,每當你需要時都尋找 神吧! 神也會在需要你的時候按照時機、一次不漏地尋找你、使用你。」


雖然沒能在醫療上幫忙什麼,但僅僅是探訪、禱告、關懷,前輩和家人們卻說,沒想到能在苗栗遇到同教會的醫師,看到我就覺得有神同在,安心很多。


原來,專業固然很重要,神更看重的,是能否讓人信賴安心;神更看重的,是在這地上,是否有人誠心尋求祂。


原來,神要醫治我的負面悲觀和硬頸,既然醫療上你沒能幫忙什麼,就該恢復禱告並交託,你只要去刷臉,就能經歷神的同在,見證祂的榮耀!


探視前輩的時候,反而是他帶給我們力量和信心。


他一直稱頌,能成為全能 神的新婦,是多麼幸福、多麽了不起的事!有聖三位、主耶穌、時代的使命者,沒什麼難關過不了的。


前輩還沒脫離險境,卻呼喊告白,唯有拯救靈魂和迷羊是最重要的!蘭嶼的生命、宜蘭的生命、花蓮的生命......只要 神有需要,他義不容辭,他的餘生都要用來奔跑服事 神!


我很感動震撼,原來這就是建立在磐石上,無論順境或逆境,都獻上愛與感謝的堅定信仰!


前輩3月8日轉院醫學中心,不需要再開刀,也沒做膽胰管內視鏡,保守治療後,胰液滲漏自行止住,引流管順利地全部移除,於3月24日和我同一天畢業出院了。來到2023年底,康復了的前輩,也正在台灣東部履行他和神之間的約定。


不可思議的瞬間,偶爾會在人生的轉捩點迸發。


若有幸能瞥見神的足跡,從死蔭幽谷被拯救,就得放下緊抓不放的虛空,掉轉腳步,振作精神,好好跟隨到底啊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