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

說到做到?還是做到再說?


一個月前,我對自己做了一個小挑戰試驗--重啟馬拉松

從4月19日至5月19日,每天慢跑≧1.5公里,並且每天發佈≧1篇網誌。
挖個坑給自己跳,看會長出什麼?



一個月很快過去了,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,來驗收一下成果:

網誌10篇:達成率33%
慢跑07天:達成率23%



差強人意,不過還是要給自己鼓勵鼓勵!至少有做到每天寫靈修筆記,記錄一些感想和學習心得,很充實地度過一個月。


試著每天寫出一些東西,很實體地體會到--


能持續地產出作品是多麼不容易的事!



必須打開訊息的天線,有輸入才能有輸出,鼓勵自己輸出可以倒逼輸入。
必須節制想多做一些事情的貪心,規律地作息以免影響工作和家庭。
必須把飄散的念頭凝聚重組,至少自己要看懂,自己要覺得言之有物。
......


《羅輯思維》的創辦人羅振宇,每天堅持錄製60秒的語音,練習到一秒不差,準時於早上6:30發佈,已持續了5年左右。他說,每日打磨精進一門手藝,不假手於他人,也許沒有什麼實質的用處,但它讓人能知道自己與世界的邊界,知道做成任何事情的難處,自然不會妄自尊大。


鄭明析牧師,每週2篇約6000字的證道稿,將近10年沒有間斷,累計共960多篇證道;除此之外,每週一到週六都寫出至少20則箴言,一天約1500字,10年下來,保守計算,共57600則箴言!很難想像一位70多歲的長者,是如何親力親為地做到這樣龐大的產出質量,以及那對身體和精神的考驗。他說,一切靈感來自於 神,上主深愛著人類,期盼達成天地間靈性的授受交流,即使寫到手都磨破,他願意在有生之年,將那些屬天的話語盡可能地紀錄、呼喊。


他們都是「做到再說」的典範,而我斗膽試試能否「說到做到」,宣告一個目標,來逼自己達成。雖然這次挑戰失敗,達成率只有三成,這個契機也讓我學到一課:如果想達成一個目標,說到做到比較容易,還是先做到再說容易?



知名TED大會演講者Derek Sivers認為--


一旦你向很多人分享了目標,你實現目標的機率就會變小。



早在一個世紀以前,這一現象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註。1926年,社會心理學家創始人Kurt Lewin將這一現象稱為「置換」,意思就是:與人分享目標會代替你努力實現目標的行為,還會削弱你內心的緊迫感。


2009年,紐約大學心理係心理學教授Peter Gollwitzer在163個人中開展了4項獨立研究。測試之一就是:參與研究者被要求寫下自己的個人目標,然後讓一半的人當眾宣讀他們的目標,另一半人把目標藏在心裡。然後所有人都有45分鍾來做可以朝著目標邁進的工作,但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停下來。


那些把秘密藏在心裏的人,45分鐘裏一直都在堅持工作,並且在時間用完後仍然覺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。而那些當眾宣讀目標的人群,平均只工作了33分鐘,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快要達成目標了。也就是說:


把自己的目標公諸於眾,會讓自己感覺目標更真實,離自己更近,但在實際行動方麵就容易有所懈怠。


當然,在團隊合作裡,對於目標的討論和共享,是很必要也能彼此激勵的方法,有人也用公開分享目標來治療拖延症。不管是先說,還是先作,總之做到底就對了!



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

壓倒駱駝的稻草--心衰竭新觀念

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: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的本質。圖/David A. Kass


前陣子醫院邀請到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David A. Kass教授,演講關於舒張性心衰竭的新觀念,教授對於這疾病的比喻,「壓倒駱駝的稻草」,讓人記憶猶新。


臨床上滿多病人有心衰竭的症狀,包括出力就喘(dyspnea on exertion)、躺平就喘(orthopnea)、夜間哮喘(paroxysmal nocturnal dyspnea)、下肢水腫(pitting edema)等,但心臟超音波檢查起來,總是告訴我們收縮分率(ejection fraction)正常,這類患者總是被歸類到「舒張型心衰竭」--我的理解是,幫浦打水有力,但是難以汲水,這並不是很精確。


舒張型心衰竭,現在科學家對它有更新的了解,改名為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(HFpEF),和心肌梗塞後的降低收縮分率心衰竭(HFrEF)分庭抗禮。



它是個存在已久,至今才逐漸被認識的疾病。




這類病人在心衰竭總人數上佔了將近50%,病生理機轉上,和心肌梗塞後,心肌的偏心型重塑(eccentric remodeling)、左心室擴大不同;它比較以同心型重塑(concentric remodeling)、舒張功能障礙、左心房擴大、左心室肥厚來表現,對血壓與後負荷(afterload)更加敏感,小小的風吹草動,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我喜歡形容為,老爺車本來勉強跑得動,遇到突發狀況,只好拋錨給你看(decompensation)。


治療上,許多能改善HFrEF長期預後的藥物,如血管張力素阻斷劑(ARB)、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(ACEI),在HFpEF上的表現都不佳。


簡略地筆記演講內容如下:



1. 這類患者缺乏cGMP,心臟沒力,磷酸二酯酶抑制劑(PDE-5 inhibitor,威爾鋼的主成分)可以減少cGMP的分解,不過PDE-9 inhibitor這個路徑,對HFpEF更有效!HFpEF可能跟肺高壓有關。


2. Kass教授幽默地展示,HFpEF患者的橫紋肌切片很像人們愛吃的五花肉,肌肉比例減少,充填著許多雪花花的脂肪,看起來美味,但我們不會希望變成這樣。


3. Ivabradine可以調節心率、增加心肌血流、又不會像乙型阻斷劑減少心輸出,治療HFrEF很好用,但對HFpEF看起來沒太大幫助。


4. HFpEF是一個綜合機轉的疾病,Kass教授將之縮寫為CAPRI-ME綜合症--
CArdiac, Pulmonary, Renal Insufficiency, MEtabolic syndrome。(一直找不到他說的那座Capri Me mountain......Capri是義大利的一座漂亮小島)


5. 如教授的投影片所示,慢性腎病、營養不良白蛋白低下、心跳反應功能低下(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)、貧血、血管粥狀硬化、肺高壓、肥胖、糖尿病、代謝症候群、肌少症(sarcopenia)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睡眠呼吸中止症......


許多因素都是HFpEF的加劇因子或致病機轉,壓倒可憐駱駝的好多根稻草,也是可以多管齊下的切入點。隨著對疾病認識的加深,西醫也越來越講究跨領域團隊治療(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)--



單咬著一個點去跟疾病死拚,應該會慢慢成為過去式。




想到許清祥博士在《尋找沒有傷害的藥》一書裡提到的,關於用藥的邏輯,傳統醫學五行相生相剋的宇宙觀,大概就是最早的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吧!


中西醫的思維不同,用藥邏輯也完全不同。例如缺少營養素A,要補充A,還是ABCD一起補充?西醫會補充A,但傳統醫學會採取ABCD一起補充的策略,兩者有什麼不同呢?缺A補A不是也一樣達到平衡的效果?問題在於這麼做反而破壞了系統,製造新的混亂。

以老虎、兔子和草為例。人體是一個小宇宙,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,成就了一個微妙的均衡系統,就像老虎吃兔子,兔子吃草的生態系統,在這個系統中,萬一兔子變少了,西醫會說,「那我們就把兔子補進去」,但傳統醫學的思維是,兔子變少,可能是老虎變多,也有可能是草變少,最後便開出「減少老虎,增加草」的藥方,這樣一來兔子就平衡了。

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

《吃病》讀後筆記 (下)



延後下班的夜晚,肚子咕嚕咕嚕叫,可是餐廳都已打烊......這時還開著的滷味攤,簡直是藍領族的「綠洲」啊!「綠洲」的危險,除了添加物之外,在餐具上可注意的有––


1. 自備環保筷:免洗筷有一定比率含二氧化硫、聯苯及過氧化氫殘留過高的情形。(滷味的竹籤在熱水裡不斷煮啊煮啊,讓人心中一驚,主啊!)


2. 別用保麗龍碗:70度以上高溫會放出聚苯乙烯,大量吸入可能造成咳嗽、氣喘等。


3. 烹調方式:盡量減少煎、炒、炸、烤、醃;選擇蒸、燙、煮、燉、滷。



除了農藥,青菜還有...



蟲?都被農藥殺光了,答案是亞硝酸鹽。若氮肥使用過量,加上日照不足,植物吸收氮肥後轉化的硝酸離子,無法充分變為胺基酸,與胺類食物合併食用即形成有致癌性的亞硝胺。


林杰樑教授建議,避免陰雨時買菜、流動清水洗菜、川燙不喝湯、多攝取維他命C與蔥蒜,可還原亞硝酸鹽解毒。



生機飲食的風險



1991年到2009年期間,高雄榮總共計收治了37名感染廣東住血線蟲而引發腦膜炎的病患,其中2人死亡。分析感染源,7人喝精力湯(生蔬果汁),22人吃了生螺肉,1人吃了生蛙肉。(看似無害的非洲大蝸牛、福壽螺、蛞蝓也是有危險的...請看這裡)


許秉毅教授建議,蔬果去表皮、大量清水沖洗、用高馬力的果汁機(如Vita-Mix、Blendtec),可打破植物細胞壁,釋放較完整的營養素,另一方面能擊碎寄生蟲及蟲卵。或者,不想吃生食,又想保留酵素、維他命等營養素,可用熱水川燙30秒至1分鐘,如此大部分的病菌蟲卵可被殺死。



糖,誘人的健康殺手



吃入人體的葡糖糖約有三分之一(35%)會很快轉換成脂肪,易進難出,因此好吃甜食者很容易發福。


又,甜食中的葡萄糖造成胰島素大量分泌,將血糖帶入細胞運用,或轉換為脂肪儲存。細胞膜上的胰島素接受器,像是門鈴一樣,若長期被惡作劇的小孩一直敲響,最後會疲乏,不開門讓葡糖糖進來,產生所謂的「胰島素抗性」––糖尿病的成因之一。


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引起肥胖,可能是腸道的壞菌喜歡吃果糖,引起壞菌大增殖,滲漏而導致脂肪肝和全身發炎;此外,腸內壞菌抑制腸上皮細胞分泌脂肪細胞克制激素Fiaf (現觀念更新為Angiopoietin-like 4),使他們肆無忌憚地吸收大量三酸甘油脂,脂肪細胞肥了,人就肥了。


WHO建議一天為增加美味而攝取的添加糖量,應佔每日食物總熱量的5%以下。


成人一天所需熱量的算法為:體重(公斤) × 30大卡。一位60公斤的上班族,一天需要約1800大卡的熱量,1800大卡的5%是90大卡,而1公克糖可產生4大卡熱量,所以每天建議只能多吃22.5公克的糖。


一罐300毫升的可樂,就含31公克的糖,超標!


手搖飲料全糖,每100毫升約含2顆方糖(約10公克),700毫升的多多綠,就含約14顆的方糖,喝下70公克糖,超標!


還戒不掉每天一杯手搖飲料解渴解饞嗎?其他高果糖漿(HFCS)對健康的危害,請看這裡



咖啡勿過量飲用



2015年版美國飲食指南建議,一天咖啡因攝取上限為400毫克,一天超過2杯大概就超標了。咖啡含酚類化合物(phenols),可能是其具有抗氧化、抗癌細胞作用的因素。然而,咖啡喝多可能引起胃酸逆流(火燒心)、胃蠕動變慢(上腹脹)、腸蠕動變快(腹瀉),以及骨質疏鬆的疑慮。

失眠心悸,機轉為何?咖啡因的結構很像腺苷(adenosine),腺苷和腦細胞受器結合,會引起愛睏的反應;和心肌細胞結合會使心跳減緩,咖啡因鳩佔鵲巢,所以就失眠心悸啦!



空腹的神奇力量



肚子餓的時候,胃腸會分泌飢餓素(ghrelin),這種賀爾蒙會作用於腦部下視丘,促進食慾。耶魯大學Horvath教授的研究顯示,當血中飢餓素增高時,大腦海馬迴血液供應會增加,有助於思考力的提升。

飢餓素也促進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,讓人更有活力,身形變得更年輕。

計算吃了幾卡的熱量對一般人來說太難,也不切實際,大原則是不餓就好(七分飽),健康成人其實每餐只要半碗飯,減少三白(白飯、白麵、麵包)的攝取即可。

消化→老化→退化,幾乎是慢性病通用的方程式。希望提升工作效率、長壽、遠離病痛,不妨試試少食、酵素斷食。相關資訊請見天下雜誌報導《初斷食》洛城18台報導

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

是魚躍龍門,還是相濡以沫?

鰲躍龍翔,愛河畔下游著名地標。圖/高雄市政府新聞局,鮑忠暉 攝


最近發現一個特別的景點,若朋友們有機會來高雄,可以搭乘愛之船,遊覽愛河與部分高雄港灣。

使用太陽能驅動的遊艇,無噪音,也沒有柴油的臭味,搭乘的舒適體驗極佳;此外,導覽員也會解說河畔的建築典故,不只是外國嘉賓會留下深刻印象,在地高雄人也會對高雄的發展感到驚艷。

矗立在愛河畔國賓飯店對面的,是2001年高雄燈會主燈––「鰲躍龍翔」。那是一尊龍首魚尾的雄偉雕像,描繪著魚躍龍門的那一刻,頭部已先蛻變為龍首,魚尾也即將化為盤旋蒼芎的龍身,象徵著蛻變轉型中的高雄。

遊艇駛過之前展示黃色小鴨的光榮碼頭,那裡即將成為「亞洲新灣區」––如火如荼開發中的輕軌環線、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、港埠旅運中心;已經完工的圖書總館、高雄展覽館......處處能感受到躍升國際海洋新都市的願景與野望。



在鹹鹹的海風吹拂之下,思緒飄到遠方,想到一個特別的問題:

究竟讓人能夠提升層次偉大?還是在險惡的環境下犧牲自己,拯救生命偉大?



《莊子•內篇•大宗師》有個著名的段落:「泉涸,魚相與處於陸,相呴以濕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。」

翻成白話,說的是泉水乾涸後,兩條魚未能及時離開,終受困於陸地的小窪,為了生存,兩條小魚相互吐沫來潤濕對方。這樣的情景也許令人感動,但是,這樣的生存環境並不是正常的,甚至是無奈的。對於魚兒而言,最理想的情況是,海水終於漫上來,兩條魚也終於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。


有的魚兒需要越過龍門,有的魚兒需要相濡以沫,「提升層次」與「犧牲拯救」,都有各自重要的價值。如果我們加上一個假設,再來思考看看:接受幫助的魚兒,他擁有選擇權,決定是留下來,或是跟著施助者闖出一條路,回到大海?那麼,只要被協助的一方願意提升層次,就能免去犧牲,達成拯救。

苦難的犧牲之路,並非預定的最佳解;走上犧牲之路,並非救治者所願,而是處於極端狀況下,祈禱能死而復生的孤注一擲。犧牲值得刻骨銘心地紀念,但不應被歌頌,而令人誤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常態



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;相忘於江湖,不如相知相惜,蛻變並超越界限,直到永遠。




「父啊!你若願意,就把這杯撤去!然而,不要成就我的意思,只要成就你的意思。」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,加添他的力量。耶穌極其傷痛,禱告更加懇切,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。

耶穌說:「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。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: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,仍舊是一粒;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......我現在心裡憂愁,我說什麼才好呢?父啊,救我脫離這時候!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。父啊,願你榮耀你的名!」

-- 《約翰福音


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

《吃病》讀後筆記 (上)



商周於2017年2月出版的《吃病》是我們許秉毅主任的新書,有好懂的說明圖表與小叮嚀欄位,可讀性佳,即使不是醫療保健專業,也能津津有味地看完,是一本兼具衛教與啟發性的好書!

許主任期許能做到「上醫治未病」,在忙碌的看病、教學、管理、研究中抽空寫作,一點一滴地將畢生功力整理到書中,拓展衛教接觸人群的深度和廣度,希望讀者們能不生病、不再生病。

共同作者包括營養師和資深醫藥新聞記者,可一次看到三種專業的切入觀點,相得益彰。集體創作的形式,也是這本書的一個特點。簡單筆記自己的收穫與感想:



一、腸漏與幽門螺旋桿菌


許主任深入淺出地以自身的專業經驗、搭配眾多的臨床研究佐證,說明對付幽門螺旋桿菌,除惡務盡,只有死的幽門螺旋桿菌才是好菌,且可避免傳染給伴侶、小孩。

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已昭告世人,幽門螺旋桿菌為一級致癌物。

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100%會產生慢性胃炎,20%會產生胃或十二指腸潰瘍,1%可能產生胃癌或胃淋巴癌。

75%胃淋巴癌患者在接受除菌治療後,胃淋巴癌自然消失。

在動脈粥狀硬化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塊中,可見到幽門螺旋桿菌的細胞壁碎片。

希臘的Kountouras醫師研究發現,幽門螺旋桿菌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。

「口漏」、「胃漏」、「腸漏」。腸道問題為萬病之源,吃了有害健康的東西,然後胃腸裡面又孳生壞菌,穿透黏膜障壁造成全身性的發炎。加上一個「肺漏」,菸害與空氣汙染,現代人真的很需要「補漏網」的解方。


個人思考:除菌過程中偶有個案發生藥物過敏、嘔心腹瀉等狀況,與部分研究發現除菌似乎與胃食道逆流有關聯性。是否有辦法定量細菌多寡與致病危險性的關係,無潰瘍、無症狀的除群,或許能考慮帶菌量超過一定門檻再行除菌?



二、如何改善腸道菌相?


哈佛大學的Camody N. Rachel教授,發現高脂飲食會增加小白鼠腸內的壞菌量,改餵食高纖食物,3.5天後壞菌減少好菌增加,再改餵高脂食物,壞菌會再度復甦增殖。經由這樣反覆的試驗,證實腸內菌的改變是可逆的。

營養師建議每日至少攝取25克膳食纖維,不難,主食改為糙米,每天攝取三份蔬菜及三份水果,即可達標。(半碗煮熟蔬菜的量為一份蔬菜,一份水果約為一顆柳丁大小。)

好菌和益生菌是守護健康的「寶可夢」、「外籍傭兵」,寡糖是腸內益生菌的好搭檔,人體無法消化吸收,卻是益生菌愛吃的食物。寡糖由4~10個單醣分子組成,如果寡醣、大豆寡醣、木寡醣,蔬果中富含,生技公司常將之萃取出來為保健產品增效。



個人思考:脂肪中以反式脂肪較為惡名昭彰,然兒好的油品,也是賀爾蒙和細胞膜製造不可或缺的原料,且可調控免疫平衡、改善脂肪代謝,如Omega-3等。



三、毒素哪裡來?


本身的毒素、保存與製作過程汙染、過度烹調、容器餐具。

食藥暑稽查市售免洗筷的抽驗結果顯示,有一定比率的二氧化硫、聯苯、過氧化氫殘留量過高的情形。聯苯具有防腐作用,但也具有致癌性,會傷害肝臟、內分泌及神經系統。外食最好自備餐具。

2015年版美國飲食指南建議,男性每天酒精攝取應在28公克以下,女性則應在14公克以下,才不致危害健康,換算下來,紅酒一天最多100毫升,啤酒一天最多1罐。酒精代謝產生的乙醛是可能的致癌物。

紅葡萄酒的健康保護作用並非來自酒精,而是其中的酚類核黃素、兒茶酚等抗氧化物質。

處於亞熱帶溫暖潮濕氣候的台灣,農作物貯存過程常受到黴菌汙染,產生致癌物如黃麴毒素。它具有耐熱性,無法被煎煮炒炸的高溫破壞,會導致肝炎、膽管纖維化、肝癌。

台灣黃麴毒素汙染最嚴重的是花生製品,花生粉能不吃就不要吃。

澱粉類的食物在高溫油炸後會產生丙烯醯胺(Acrylamide),動物實驗中有致癌性,可能與不吸菸的家庭主婦罹患肺癌有關。其他在高溫調理時會產生的毒素的,如油脂類產生多環芳香烴(PAH),蛋白質類產生異環胺(HCA),都是可能致癌物。



四、梅納反應 (Maillard reaction)


查了一下維基百科,對於這種溫變產生質變的現象,食品工業非常熟悉,這是為食物增添風味的公開秘密,梅納反應(Maillard reaction):

天冬醯胺含量較高的馬鈴薯和穀類,在與還原性糖共同加熱的情況下,會發生梅納反應,生成潛在的致癌物質丙烯醯胺。因此,生產含澱粉食品的時候常會加入門冬醯胺酶水解天冬醯胺,以減少丙烯醯胺的產生。

蛋炒飯也是一種梅納反應,蛋液與米飯表面在加熱時產生焦糖化反應,米粒會因結晶化而變得較硬且易粒粒分離,才能炒出粒粒分明的炒飯。



小結:熟食解決了病菌寄生蟲,但也創造其他的健康問題。除了微焦的烤香腸,了解梅勒反應之後,我們知道薯條和炒飯也不能常吃了......想健康真的要「呷卡歹」。



下半段筆記將整理分享「甜食乃健康殺手」、「生機飲食須知」等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