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水下黏膜切除術 UEMR

Yamashina Takeshi et al. Endoscopy International Open 2018; 06: E111–E114


年輕小鮮肉,老化生息肉。


沒切除的息肉平均以0.05公分/年的速度增大,換算10年才0.5公分,其實不快,小於3顆、沒大腸癌家族病史等風險,3年內追蹤一次即可。


凡有原則必有例外,因著體質、清腸不佳等複雜因素,前次檢查還好,也有半年到一年後產生大腸癌的案例(Interval cancer)。


所以,檢查中發現大於0.5公分大腸息肉,最好直接做息切(polypectomy)。左側大腸小於0.5公分的息肉,若有90%以上的把握,判斷為友善的增生性息肉(hyperplastic polyp),尚可「饒它一命」。


超過1公分的大息肉,或是表皮下層浮起的病灶,息切難度較大,過去偏好採先注射鼓起再來切(lift-and-cut, submucosal lift),認為可切得乾淨、降低切到黏膜下層、肌肉層導致出血穿孔的併發症,但也會踢到鐵板,注射後鼓不起來、鼓起來卻歪掉,角度難以套住等狀況。


超過3公分的腺瘤(adenoma)或較平坦的側向生長病灶(Lateral spreading tumor),內視鏡醫師也可能因為費時太長、擔心切破,轉介給外科手術。


有專家發想:「那就乾脆別花時間注射打腫了吧!」


水下黏膜切除術(UEMR, Under 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),因應而生!抽掉空氣,灌水別太撐,腸腔內黏膜本來就有皺摺,不用注射,病灶自然浮起容易切除。


跟傳統EMR比起來,UEMR的亮點是容易學、費時短、少復發、少出血切破。


切破風險較高要小心的,是在右側腸壁較薄的盲腸(cecum),以及希望切除邊緣乾淨(R0 resection),但病灶較大,一次性完整切除(En bloc)太拼的案例。


參考資料:
1. Underwater EMR without submucosal injection for large sessile colorectal polyps (with video)
2. 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: a new endoscopic method for resection of 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 grade 1 (carcinoid) ≤ 10 mm in diameter


大師示範影片:

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子宮內膜腸異位

Case Rep Gastroenterol. 2017 May-Aug; 11(2): 494–499.


兩千多年前,血漏的女子觸摸耶穌的衣角,治癒了困擾她多年的病症。


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,醫療逐漸能接手「血漏」的難題。


年輕女性每逢月經來潮,就會左腹脹痛、解血便,胃腸科醫師一開始不知道和月經有關連,做了大腸鏡,對於這無以名狀的「腫瘤」感到困惑(沒有專屬的內視鏡影像特徵),會診外科做部分腸切除,病理化驗給出答案——子宮內膜異位。


約20%育齡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,大多侷限在子宮肌層(adenomyosis)、卵巢巧克力囊腫,或跑到腹膜上。


穿透腹膜,沾到腸子上的內膜腸異位(intestinal endometriosis),僅佔全部內膜異位的5.3~12%,也有報導說高達37%;腸壁有五層,浸潤滲透到腸腔內黏膜層的,僅占內膜腸異位的2.6%。


所以,例行的大腸鏡,無法診斷沒有浸潤進腸腔的內膜腸異位,除非像上例出現明顯血便,否則非必要。


若有嚴重的痛經(常見下腹或左下腹)、性交疼痛、伴隨月經的消化不良,腹脹,甚至血便,要記得子宮內膜異位的可能性。


參考資料:
1. Role of colonoscopy in the diagnostic work-up of bowel endometriosis
2.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Endometriosis by Magnifying Colonoscopy and Target Biopsy
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肝膿瘍背後的藏鏡人

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epatology | March 2015 | Vol. 5 | No. 1 | 89–92


50~6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,有糖尿病病史,持續兩週發燒不退,伴隨輕微肝功能異常,超音波和電腦斷層發現右肝葉有膿瘍。


大多數肝膿瘍只要打打抗生素,超過3公分已成熟液化的,插個管路引流,就能收到不錯的療效。但奇怪的是,膿汁送驗,培養不出任何細菌、黴菌、阿米巴原蟲;抗生素用了,卻仍舊發燒,難道是有抗藥性?一路上調抗生素,都升階到廣效性的後線抗生素了,仍然沒效...


不尋常肝膿瘍背後的藏鏡人,要懷疑大腸癌肝轉移,以及肝內膽管癌(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)。


臨床醫師寧可錯殺一百,不願放過一個,因為,膽管癌可沒任何有效的化療和標靶藥物可醫。


無論是病灶變大影像沒追蹤到,或是輕易掛保證已經痊癒不用回診,半年到一年後,癌症惡化成無法開刀的態勢,對患者、家屬、醫師、醫院來說,都是不可承受之重。


肝膿瘍就算治好了,最好在1~3個月後追蹤超音波,大腸鏡。


若像此案例一般,強效治療下仍膿瘍難消、發燒不退、腫瘤指數(CA-199, CEA, AFP)升高、各式病菌培養皆為陰性...


那麼,針對包覆病灶的組織壁做個穿刺切片,或更進階的影像檢查,就很必要。


參考資料:
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Masquerading as Liver Absce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