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現除了罷免選舉,還多了個核三議題要了解,萬事問GPT,筆記一下:
- #8/23 的公投在問什麼?
- 是否同意「核三廠在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,繼續運轉」。這案子今年 5/20 立院三讀通過公投主文,8/23投票。
- 核三現況:核三一號機執照已於 2024 年 7 月到期、二號機 2025 年 5 月到期;台灣最後一部運轉中的核電機組已在 2025 年 5 月停機,依法進入除役程序。要「繼續運轉」必須通過主管機關安全審查與法規門檻。
- 2024 年台灣整體發電結構:約 燃氣 42% / 燃煤 39% / 再生 12% / 核能 4%(依能源署與台電統計)。
一、台灣「真的缺電」嗎?
短答:沒有長期性的「電量不足」,但在夏季尖峰、區域事故、燃料供應與電網韌性上確實偏緊,民眾感受到的停電多半是電網/設備事件而不是總發電量不夠。
- 台電的每日尖峰備轉容量率多數時候落在兩位數(>10%)區間,但一到夏季高峰仍可能逼近警戒;今年也持續有新燃氣機組與再生能源併網以撐住尖峰。
- 2024 年起,台灣「以氣換煤」趨勢明顯,再生能源占比也站上約一成出頭;整體供電量創新高,但結構轉型過程中,尖峰調度與區域饋線故障仍會讓人有「好像缺電」的體感。
- 產業用電(半導體等)強勁成長,政府與台電一方面擴燃氣與綠電、另方面推強韌電網與儲能來補「瞬時/局部」的風險。
白話說:冰箱夠大、食物也買足,但家裡電線較舊、夏天下午大家一起開冷氣,跳電就會讓人誤以為「家裡沒糧」。😅
二、台灣適合核電嗎?(地震、法規、能源安全三件事)
(1)地震安全可否做到?
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,核電並非「天然不可能」,但必須採用嚴格的耐震設計與「機率式地震風險評估(PSHA/PRA)」;我國主管機關與本土工程界已建立符合 NRC、ASME/IEEE、JEAG 等國際規範的方法論與審查技術。做到位即可達成法定的風險水準,但成本與工期不可小覷。
(2)法規與執照現況
核三兩機的40 年原始執照已屆期並進入除役程序。公投即使過關,也只是政策方向授權;是否能「延役/繼續運轉」仍須逐項完成安全總體檢、壽期管理、設備汰換、燃料採購等,並通過主管機關的安全審查與核管法規門檻後,才可能重上線。這是技術+法規的硬門檻,不是投完票隔天就能發電。
(3)能源安全與地緣風險
台灣約 98% 以上能源仰賴進口,現行電力以 LNG/燃煤為主,理論上核電可減少對單一燃料(LNG)與外海運補的依賴;但核燃料、關鍵零件同樣需國外供應,地緣衝突(封鎖)、港口受阻也會衝擊補給與備件。政策評估必須同時算入燃料供應鏈韌性與電網防護。
三、延役/重啟核三:可能的「好處 vs. 風險成本」
潛在好處
- 減碳+穩定性: 核能低碳且可提供穩定基載,有助於尖峰時段降低燃氣機組負擔與系統排放。
- 多元化能源組合: 降低對 LNG 的單一路徑依賴,有利產業用電的長期穩定預期。
風險與成本
- 法遵與工期不確定: 執照已屆期、裝置老化,重上線需完成安全總檢與壽期管理,且可能需大規模汰換,時間與費用都不會小。
- 供應鏈重啟難度: 停機後的燃料採購、檢修與備件鏈需恢復與驗證;一旦卡在任一關節,時間表就會往後移。
- 廢料/最終處置議題仍在: 即使延役,既有乏燃料的貯存與後端處理仍需長期方案(此為各國核能共同挑戰)。(概念性補充,台灣仍在尋求長期方案與法制配套,相關議題在核管/能政討論中反覆被點名。)
四、那台灣「要不要核電」的決策準則(可供你評估投票)
- 看電力結構與時間表
- 2024 結構約:燃氣 42%/燃煤 39%/再生 12%/核能 4%。
- 2025 起核能實際輸出已歸零;若支持延役,等於支持在完成審查後把核能占比重新加回來,作為「過渡期」的低碳基載。
- 看系統風險是什麼
- 目前最大的風險不是年發電量,而是尖峰與電網韌性、以及LNG 供氣的短期依賴。核電能補第一項(尖峰備援),對第二項(燃料依賴)則是「多元化」的加分。
- 看成本與減碳路徑
- 若延役成功,對碳排有利,也可能緩和部分燃氣成本;但安全投資+維運的現金流要確實列進去,與「加速儲能+強韌電網+再生備援」的路線做全生命週期比較,才是公平比拼。(此點各方有不同模型,建議以中選會辯論會與主管機關數據為主。)
五、結論(超白話版)
- 有沒有缺電? 整體電量不缺,但尖峰、區域事故、燃料供應這三關卡仍緊;今年夏天依賴新燃氣機組、再生+儲能與調度來撐。
- 台灣適不適合核電? 在法規與耐震做到位的前提下,技術上可行;但核三已屆期,延役是高規格審查+高成本改裝+供應鏈重啟的大工程,不是「一夕回春」。
- 怎麼投?
- 若你優先看「減碳+尖峰穩定」,能接受延役的法規/成本與時程不確定,投同意較符合偏好。
- 若你優先看「加速分散化(再生+儲能)+強韌電網」,並擔心舊機延役的老化風險與機會成本,投不同意較一致。
小趣味比喻:這像是選「把 40 歲的老車做大保養延壽」或「直接換一套電動車+充電樁」。前者馬上能跑但要重做體檢與換大零件;後者更乾淨、分散風險,但要撐過建置期。兩邊都不是白馬王子,各有代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