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超音波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超音波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育齡女性肝癌指數超標,竟然是...



28歲的小美(化名)剛做完公司的員工健檢,赫然發現肝癌指數AFP高達33ng/ml(正常值< 7ng/ml),肝功能指數GPT也些微上升到45U/L(正常值< 40U/L),她趕緊前往肝膽腸胃科門診諮詢:


「林醫師,請問我會不會是得肝癌了?」


「依您的年紀來說,如果沒有B、C肝病毒帶原,也沒有家族性的癌症病史,機會真的不大。」


「那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


「請問您最近有懷孕的可能,或是其他的不舒服嗎?」


「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,不過的確已經懷孕5個月了。」


「恭喜您!不用太擔心,我們做個超音波檢查看看,我想應該沒有肝癌,因為懷孕的確會讓肝癌指數AFP上升喔!」


----
AFP(alpha feto-protein)甲型胎兒蛋白,是一種由胎兒腸胃道、卵黃囊,以及成人肝臟所分泌的蛋白質,可作為肝癌的監測標記,孕婦健檢時發現AFP上升,通常是正常現象,不一定有罹患肝癌。AFP上升的其他鑑別診斷,還包括急慢性肝炎、生殖細胞瘤(germ cell tumor)。


婦女懹孕早期時,血清AFP濃度會有上升的現象;大多數在懷孕第3個月左右開始上升,到第8個月達到最高,但在產後1個月內就會回復至正常值以內。


孕媽咪的AFP若有異常上升,少數是胎兒神經管缺損、腹壁缺損、和多胞胎等原因造成的,婦產科醫師會搭配高層次超音波,考慮羊膜穿刺,來協助判斷。若高齡產婦AFP過低,則需懷疑唐氏症的可能性。
----



小美的上腹部超音波的確沒有肝臟的異常發現,感謝她願意讓我順帶照了子宮超音波,體驗婦產科醫師的生活,感受到新生命孕育中的驚奇與喜悅! 


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

肝癌與腫瘤指數--甲型胎兒蛋白

從唬爛的滴血認親,到現代的抽血檢查,人們投注心血在如何見微知著,希望能提前診斷出重大疾病,並加以預防。

最近在看廖運範教授寫的《迎戰B型肝炎--故事從台灣經典說起》一書,他用台灣近代關於B型肝炎的重要論文作為引子,將生硬的基礎研究串聯成精彩的歷史故事,整理片段分享如下:


50多年前,肝癌的診斷只能靠臨床症狀、X光、剛起步的核子醫學檢查,確診時都已經大到無法切除治癒,預後很差,現在人人耳熟能詳的肝癌腫瘤指數"AFP"甲型胎兒蛋白,仍是科學家們尋找中的血清標記。


1963年Abelev在老鼠的肝癌血清中找到alpha球蛋白;1964年Tatarinov證實肝癌病人有血清alpha-fetoprotein, "AFP"陽性的傾向;1970年起宋瑞樓院士團隊證實病理確診的肝癌患者中,有77%發現血清"AFP"上升,而其他癌症轉移、其他疾病和正常人皆為陰性,從此,台灣開始以"AFP"協助肝癌的診斷。


檢測方法從雙向免疫擴散法(DD)的定性,到敏感度千倍以上的放射免疫分析法(RIA),以及之後的酵素免疫分析法(EIA)能定量,將診斷閾值不斷下修...500、400、20...直到今日可精準到3 ng/ml。


1980年代起許金川教授日以繼夜地用超音波追蹤肝癌變化,累積大量的病例後推算出小型肝癌體積倍增約需要29~398天(中間數117天),直徑1公分的肝癌長到3公分最快只需4.6個月,這成為目前胃腸肝膽科醫師普遍每4~6個月篩檢一次超音波的由來。


超音波與"AFP"成為早期診斷肝癌的工具,經歷了將近一甲子的積累迭代,那些枯燥、苦心孤詣的研究,點燃了希望的燈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