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克雷伯氏菌 (Klebsiella pneumoniae) 形成的肝膿瘍,引流液顏色比較像「抹茶奶綠」,之前抽過一例,不過這例穿刺抽吸出來,卻像是「草莓奶昔」?
這不影響治療,純屬醫宅無聊的病態美學觀察。
K菌常見於糖尿病患者,在培養化驗結果出來之前,醫師可以經驗性投予抗生素,算是診療的膝反射之一。
不過,看似簡單的肝膿瘍,有時候也會投出幾種棘手的變化球。
1. 克雷伯氏菌侵襲症候群 (K. pneumonia Invasive syndrome)
如果患者出現意識不清、頭痛、眼紅、視力模糊等狀況,要懷疑是否免疫系統潰堤,K菌蔓延到腦部和眼球,這是一種會轉移的良性重症,非常罕見,我在感染科受訓時,僅遇過一例。
膿瘍引流後仍持續發燒喘,猜測學名藥藥效偏弱,可調高劑量或頻次,加負壓抽吸,給個一兩劑後線抗生素。
2. 阿米巴肝膿瘍 (Amoebic liver abscess)
抽出來的膿液呈深磚紅色,約1/3的患者會合併腹瀉,通常是吃到受汙染的生食或生水導致,如果有旅遊史、酗酒、愛滋病病史,更需要懷疑是否為阿米巴原蟲。
3. 牛鏈球菌菌血症 (Streptococcus bovis)
牛鏈球菌菌血症的患者,文獻統計約25~80%同時有大腸腺瘤或大腸癌。
食糜中的物質被腸道吸收,沿著腸繫膜靜脈的血流輸送,經肝門靜脈來到肝臟回收、解毒、加工。
牛鏈球菌如同駭客一般,從大腸腫瘤異常的黏膜滲入血流,導致菌血症或肝膿瘍,若化驗出這隻菌,強烈建議患者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一般的肝膿瘍雖然和大腸癌沒有顯著的關聯,但我個人還是會建議,追蹤時應考慮安排大腸鏡。
4. 肝膿瘍頻繁復發
除了引流不全、抗藥性細菌、療程時間不足等原因,也要小心是否潛藏肝內膽管癌之類的惡性肝癌。
肝內膽管癌合併反覆肝膿瘍,雖然少見,若沒及時診斷出來,容易產生醫療糾紛。因此,肝膿瘍痊癒出院後,我習慣請患者每3~6個月回診追蹤,至少1~2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