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

診療爆肝之無辜九見

圖╱Harrison 18th Edition

這個月值班被會診好多爆肝的病例,其中又以肝細胞受損型態(hepatocellular injury)最多,整理個人推導流程給醫護人員參考。

總訣:讀藥問病理,影血治觀切。(咦...無辜九見?就別計較是9還是10項了)

一、判讀肝功能:

肝功能受損依據抽血檢驗可區分為四種型態

- 單獨黃疸(isolated hyperbilirubinemia):只有Bilirubin上升,可再分為Direct、Indirect
- 肝細胞受損(hepatocellular injury):全項目上升,以GPT、GOT為主
- 膽汁滯留(cholestasis pattern):也可能全項目上升,以T.bil為主
- 瀰漫浸潤(infiltrative type):ALP、GGT上升為主

二、吃與注射的:

近3週使用的酒精、西藥(尤其抗生素、血脂藥)、中藥、草藥、黑藥丸(電台購藥)、保健食品、補品等。

三、詢問相關症狀:

是否發燒?皮膚變黃?茶色尿?灰便?近3個月旅遊史、職業史、接觸史、群聚史、危險性行為、家族病史等。

四、列出所有疾病:

過去病史、住院原因(重大手術、敗血性休克、心衰竭惡化)、近期併發症等,尋找關聯性。通常到第三步答案就出來了,若仍無解,電梯向下......

五、理學檢查:

眼睛是否有Kayser-Fleischer ring?鞏膜黃疸?手腳或隱密處的皮疹?可觸診的淋巴結?心雜音?肝脾腫大?腹痛?下肢水腫?有無肝硬化徵象?(男性女乳、手掌發紅、蜘蛛斑、睪丸縮小、表層靜脈曲張等)

六、影像學檢查:

腹部超音波、腹部電腦斷層,主要查看有無肝腫瘤?膽道擴張?其他腹部之外的影像有時也會提供一些訊息。

七、血液檢驗:

常見原因除了藥物,爆肝原因還包括各式病毒感染、登革熱、恙蟲病(立克次體感染)、鉤端螺旋體、Q熱、肝內結核、免疫疾病、過敏反應、銅沈積症、鐵血沉積病、淋巴癌、新陳代謝問題等......內科講究病因學診斷(etiology diagnosis),格物致知,所以寧可錯殺一百,不可放過一個!

當然若病因非常明顯,也不用勞師動眾抽那麼多血;只是當所有醫師都看不懂的時候,你需要「吸血鬼之錯殺一百套組」

Ab-HAV IgM, HBsAg, Anti-HCV, EBV, CMV, HSV, VZV, HIV, thyroid, cortisol, LDH, ANA, AMA, ASMA, Ferritin, Fe+TIBC, Total eosinophil count, IgE, ECP, GOT, GPT, ALP, GGT, T.bil, D.bil, PT, aPTT, urine routine

若合併快速惡化的肝腎衰竭加發燒,記得通報疾管局做登革熱、恙蟲病、鉤端螺旋體等檢驗。

八、治療:

停掉所有可疑用藥、觀察肝功能走勢。若快速好轉甚至不一定要用藥,可考慮自費甘草甜素(SNMC)20mg IVD BID,劑量範圍為每天40~100mg、肝庇護劑Silymarin 1# BID、若有膽道阻塞,請勿使用膽酸Urso、嚴重爆肝易細菌移生感染,建議用個簡單一線抗生素如Cefazolin。

九、觀察:

觀察重點為精神、食慾、黃疸,若都逐漸改善,才可以比較放心。建議一週抽血追蹤兩次肝功能,可挑重點抽,特殊病例看不懂就追蹤全套liver panel。快速惡化者可能發生肝昏迷、敗血症、電解質異常,爆肝情況可大可小,嚴重到需要趕緊安排換肝的也有。

十、切片:

即使經過以上診療2週仍無明顯改善,評估出血風險後可考慮作肝臟切片幫助診斷與後續計畫。

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

主講臨床病理討論會


燈光美氣氛佳的階梯型會議室,最適合在午後邊聽課邊打瞌睡了,這好像是昨天的事情,三年過去,變成自己站在Grand round的講台上。

不在其位不謀其事,身歷其境強迫懂事,完成一件任務,收穫不只是學術上的部份,感謝幫忙提供意見和修改的主任和學長姊們。也感謝神透過颱風假救我一命,多出了一天沒有干擾的時間能好好準備。晚上七點走出醫院,才發現強颱莫蘭蒂路過後的滿目瘡痍:連根拔起的大樹、歪斜的路燈、被吹斷的圍欄、聽聞下午房子有地震般的搖晃、友人鄰居家中的落地窗被飛來的碎片打破,風雨強行灌入......那時演講簡報的完成度才70%,內心的焦慮風暴遠大於外在,無暇理會。

高中時風行戰略電玩《世紀帝國》,大家拼幾分鐘升城堡、幾分鐘進入帝王時代......快拼出投石器攻城!哪邊警鈴響起被攻擊了?火速科技升級、量產各式兵種的同時,也要兼顧厚實的經濟實底,別讓村民閒置了!建築工、伐木工、礦工、糧草徵收員......現在,是現實人生版的世紀帝國,爭奪的是最寶貴的資源:注意力。

臨床病理討論會(Clinical-pathology conference,簡稱CPC)先由內科醫師分析案例的來龍去脈,羅列出2~3個重點作討論,從病史、身體檢查、影像學、血清學多方辯證,排除無關的診斷,得到最大交集下的可能答案;之後交由病理科醫師公布答案,以病理切片的巨觀和微觀結果評斷,再作一些疾病介紹與討論。

感謝能有這樣的學習機會(當然短時間內不會也不想再輪到),下苦心準備過的人其實比聽者收穫更大。病理科廖醫師解開我的疑惑,患者幼時檢驗出有染色體第五對區段性缺損(5q23~32 interstitial deletion),明明不是APC gene(5q21~22)的問題,怎麼會表現出Gardner's syndrome的典型臨床症狀(多發大腸息肉、骨增生瘤、反復纖維細胞瘤、肝腺瘤、皮膚上皮囊腫等)?

原來二十多年前的基因序列分析,解析度只能看到band,現在的次世代基因序列分析(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)有DNA微陣晶片(Micro-array)的協助,可以更精確地定位產生問題的區段。在放射治療上也是,過去輻射線照射一次,傷敵一步自損七步,好處還看不見,病人已先因為併發症或免疫力下降而掛點;然而立體定位和硬軟體同步改善後,可以更集中輻射能量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。

一切都不一樣了,劇烈的變盪,有希望和機會,有荒謬和崩壞。唯一靠譜的,是每天精進不已,每天倒空自己。

血管硬化衛教神器:廚房水槽


心血管的動脈粥狀硬化是冠狀動脈心臟病,俗稱心肌梗塞的致病機轉,一般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有的病變。但醫界共識是,人類從十幾歲就開始動脈粥狀硬化的進程!對於自身血管老化無感的話,看看廚房水槽吧!一看到那管路內壁上黏稠的物質和狹窄,相信頓時對什麼叫「硬化斑塊」很有感!

日常生活中「傷心」的事物非常多:舉含糖鹽脂肪,食品工業讓人上癮入坑的必勝三原素;負面的情緒,急躁、憤怒、生悶氣、擔心擔憂、嫉妒比較;日夜顛倒困於表象和生計的人生;慢性的全身發炎;菸酒、糕點麵包巧克力裡的反式脂肪......這都是當代人常見慢性中毒的歷程,身體總是盡責地默默承受,但不知是明天先到,還是無常先到?發病看似偶然,其實大多是長期累積的必然。

陳立維老師說得好: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凡吃過必留下囤積。」我們不再為飢餓所苦,對於吃的渴望,滿足慰藉的成分大於生存,若「病從口入」是文明病的根源,那該趕快覺醒,以少量取代過量了。


我的「耳根清淨」工程

圖╱DrBond

八月中玩水回來後一直兩耳重聽,感覺是泡水後耳屎膨脹塞住了耳道,度過了將近一個月「耳根不清淨」的生活,感謝耳鼻喉科的明日之星孟哲兄幫忙,用週五下班後的時間清除兩耳堵塞的耳屎,世界頓時變得好清晰啊!

「哇賽!學長,你耳屎超多的!是不是沒有聽神的話語被堵起來了?」孟哲一如往常的幽默,我心中暗自苦笑,怎麼中槍地這麼剛好呀?的確因為忙碌而比較少在教會獻上禮拜,親近主的維度只剩下眼到、手到,勉強算是心到。這一個月遲遲沒去處理,自我催眠聽不清楚比較不受外界噪音和八卦干擾,已經和學弟約好時間仍然一直拖延,馬太福音說的「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,耳朵發沉,眼睛閉著,恐怕眼睛看見,耳朵聽見,心裡明白,回轉過來,我就醫治他們」,呵呵,形象很鮮明。

高中大學之後就比較少機會讓媽媽幫忙掏耳朵,這次累積的份量不少,加上個人耳道窄又彎曲,孟哲運用器械抽吸、照明燈、長鑷、耳道撐開器等武器,抽、夾、撐、拉、挖,花了半小時多總算完成「耳根清盡」工程。他建議我可以一週滴一次液狀石蠟油(liquid paraffin)幫助耳垢排出,偶爾用小棉花棒清理,約進入2~3公分即可,不要推太裡面傷到耳膜。簡單摘錄早安健康《你在挖耳垢嗎?耳垢十大迷思Q&A》,延伸閱讀如下:

一、耳垢是什麼?


耳屎是外耳道皮膚皮脂腺-耵聹腺的分泌物,它的組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,一是皮膚死掉的角質細胞自然脫落,二是外耳道腺體(皮脂腺及耳蠟腺)的分泌物。其中,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主要成分是酸類物質,具有抗菌和防水的特性,而耳蠟腺分泌的物質是乳狀,與空氣接觸後,呈黃褐色的黏性物質。所以,耳道上自然脫落的角質層,加上外耳道腺體的分泌物混和後,便成為大家所知的略帶黃色的「耳垢」。

耳垢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,一種為「乾型」;另一種為「濕型」。鄭博文醫師說,這是遺傳基因造成的,東方人種多半屬於乾型耳垢,顏色多半為淺褐或淺黃,質地摸起來乾而易裂;濕型耳垢大部分出現在西方人,尤其是歐洲人及黑人,耳垢顏色接近棕黑色,質地濕而黏。其中,濕型耳垢的人,也容易與腋下狐臭的發生率有較高的關聯性,推測是與體內的腺體的功能相關。

耳垢並非一無是處的排泄物,鄭博文醫師說,耳垢有2種重要功能:保護耳朵、殺菌。它可以抵擋外來細菌、黴菌、灰塵,甚至是蟲子等外來物質的干擾,讓外來物質不至於進入耳道深處;此外,因為它的成份是酵素及脂肪酸的混和,呈微酸性(pH值為 6.1),研究證實有抗菌、抗黴菌的效果。

二、耳垢該清嗎?


耳屎不可能被清乾淨,相反來說,人為清耳屎的動作不僅增加刺激,甚至是把耳屎更往內推進去。外耳道已有一套精密的自清作用,一般情況不需去干擾耳垢自有的旅程,否則可能會因為清潔不當,妨礙耳道自清功能,造成耳道感染或耳膜的傷害。因為死去的老舊角質層被新生的角質細胞取代,於是死去的角質便逐漸被「推」出來;加上人在咀嚼食物時,下顎關節運動時,也會在外耳道形成一股往外擠推的力量,兩種力量雙管齊下,讓耳垢慢慢被推出去。

棉花棒的功用應為吸乾耳朵裡的水,而不是清耳垢。」鄭博文醫師解釋,棉花棒的形狀本來就不適合掏耳垢,很多民眾習慣用棉花棒掏耳垢,此舉容易將耳垢推得更深,造成耳垢堆積成硬塊、阻塞耳道。雖然一般人不需要特別清理耳垢,但某些人因生理構造或疾病因素,如:(1)耳垢過多影響聽力;(2)耳垢過多讓耳朵癢、痛、悶塞感;(3)欲檢查耳膜或外耳道時,卻被耳垢遮蔽住檢查的視線;(4)耳洞狹小等問題,才需要就醫請醫師清耳垢!其中,耳垢栓塞多半因為時間過久,耳垢已然相當硬,一般醫師會使用軟化耳垢的溶劑,如:嬰兒油、礦物油、耳滴劑等,使耳垢軟化後,再予以清除。

三、自行挖耳朵須知


鄭博文醫師再次提醒,耳垢有自清的功能,一般不需要特別清理,但如果真的忍不住想清耳垢的話,建議盡量使用柔軟的器具;此外,不建議自己動手清,因為看不到自己的耳洞,並要小心不要挖得太深、太用力,以免挖破耳膜或皮膚,而且要避免與别人共用器具。清耳垢時盡量不要直接與皮膚接觸,以免傷及耳道皮膚,最好是用夾子夾出來。若耳垢已經變硬,不好清潔時,則可以適時地使用礦物油、嬰兒油、耳滴劑等,有助耳垢的軟化。還有一種方法是耳道灌洗法,沿著耳壁將水慢慢注入耳道中,然後轉頭讓水自然流出,過程需要重複數次,水溫不宜太高,約與體溫相近即可,但要注意,沖洗完後,應使用毛巾或棉花棒吸乾,以免耳朵滋生黴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