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運用針刀瘻管切開術處理胰臟癌黃疸

69歲男性,診斷出第三期胰頭胰臟癌,約7公分大,侵犯鄰近血管,與十二指腸壺腹部,導致膽管出口阻塞黃疸,且無法手術治療。


雖然乳突開口變形,無法用傳統方式進入總膽管,但剛好腸腔內的末端膽管顯著膨脹,適合作針刀廔管切開術 (precut needle knife fistulotomy, NKF),製造一個替代道路,來暢通塞住的膽管。


選擇膨脹段落上往下約1/3處,小心地一層層切開壺腹處的粘膜與括約肌,可能是因為緊張,或者發炎腫脹的關係,2.5~3.5毫米的深度比想像中來得厚,讓人猶豫是否還要繼續往下切......雖然沒看到典型的壺腹部三層構造,好在化膿膽汁總算從劃開的廔管流出。


Pancreatic cancer, head and neck, 4.4cm x 3.7cm x 7.2cm, invading duodenum, SMA, SMV, PV tumor thrombus, susp peritoneal metastases, cT4N0M0, stage III, ECOG 2 (2022/10/7 CT, CEA:10, CA199:7219), c/w obstructive pancreatitis and obstructive cholangitis, s/p precut needle knife fistulotomy + EPBD + ERBD 8.5Fr x 7.0cm + duodenum Bx on 2022/10/7 (bile Cx: K. pneumoniae).


NKF屬於比較進階,風險較大的ERCP技術,可能導致腸穿孔和大出血,非不得已時,也務必記得需慎選情境。


NKF適用於乳突出口阻塞,腸腔內末端膽管 (intraduodenal segment) 明顯脹大的狀況,例如本例的情形,或者結石卡在逼近出口的位置,像青春痘或新生兒快冒出來那樣。


詳細操作技巧流程,以下借用中山附醫腸胃科蔡明璋主任的演講簡報2張,供自己複習與同好參考。







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肝癌篩檢破口?近40%胎兒蛋白陰性




甲型胎兒蛋白 (AFP) 是肝癌篩檢與治療後追蹤的抽血必驗項目,然而,約40%的肝細胞肝癌 (Hepatocellular Carcinoma, HCC) 患者,此腫瘤指數卻是正常的......治療後影像上疑似復發,或是早期發現可疑陰影,卻無法根據AFP數值高低來佐證判斷。


臨床上我也觀察到,往往HCC進展到中後期變大擴散了,AFP才突然飆升,這對於肝癌的早期診斷與療效追蹤,造成許多困擾。





異常凝血酶原 (PIVKA-II) 這個腫瘤指數,與AFP濃度高低互不影響,且將近80%的HCC患者PIVKA-II皆呈現陽性,剛好能補足AFP的弱點,其數值與HCC大小的關聯,比較接近等比例的線性關係。


檢驗前要注意,如果患者有維他命K缺乏,或者服用Warfarin等抑制維他命K還原酶機轉的抗凝血劑,會影響數值的準確性。初步查詢,我尚未找到應停藥多久的建議。


目前符合條件的患者,台灣健保可給付一年兩次的檢驗頻率,相信可幫助臨床醫師優化肝癌的診療追蹤品質。





參考資料:

1. Fujirebio Lumipulse 介紹單張
2. 肝癌筛查新指标:异常凝血酶原 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39353313
3. 台大健康電子報 https://epaper.ntuh.gov.tw/health/201906/health_5.html







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哪來那麼多遺傳性大腸癌!初遇Lynch syndrome



53歲女性命運多舛,先是子宮內膜癌術後,再來是12指腸壺腹癌術後,併發膽管腸道吻合處狹窄,經皮穿刺擴張後,仍有間歇慢性膽管炎症狀,長期在我的門診追蹤,服用利膽藥物。


起初我們將追蹤的焦點著重於壺腹癌是否復發,以及膽管炎等胰膽道相關指數,患者罹患兩種癌症,難免容易緊張焦慮,因此近半年的腹瀉和右腹抽痛,安撫討論後先行觀察,開立益生菌與腸躁症抗痙攣藥物,建議若不放心應撥空來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

起初她的症狀緩解,但後續藥效不佳,且CEA癌指數有些微上升,一檢查赫然發現升結腸第3期大腸腺癌!幸好轉院手術後,病理分期是第2期,沒臨床分期嚴重,後續只要好好把化療做完,通常預後良好,復發率不高。


患者回診時分享,醫學中心的主刀醫師鼓勵她,5種癌症的患者也照樣過活,3種癌症不算什麼,中了沒人想要的頭彩,發現還不算太晚,平常心面對就好。我很佩服醫中的大教授,半夜開刀查房,20多年仍熱情不減,除了醫術高明,霸氣的話語也讓患者吃了定心丸,得以樂觀前行。


50歲前罹患3種癌症,子宮內膜癌、壺腹癌、大腸癌,需懷疑為罕見的林奇症候群 (Lynch Syndrome),醫中做了基因檢測,顯示有MSH2與MSH6兩種基因突變,不過她的父母等直系親屬,都沒有早年罹癌的狀況,算是家族裡的第一人,子女後代要小心罹癌,建議30~40歲開始,就要提前接受定期的大腸鏡篩檢。


林奇症候群讓人摸不著頭腦,用白話來說就是「真正的」遺傳性大腸癌,全名為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 (Hereditary Non-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, HNPCC),另一種基因變異產生的「真」遺傳性大腸癌,則是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 (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, FAP),表現為腸道中成千上百顆密集的腺瘤性瘜肉。


台大林柏翰醫師這篇遺傳性大腸癌的介紹寫得很清楚,整理至連結中供自己複習與同好參考。


大多數的大腸癌,我認為主要還是「餐桌上的遺傳」所導致,例如長期攝取加工食品、西式飲食、肥胖、菸酒、少運動、紅肉過多蔬果太少,並非基因變異的遺傳。


儘管真正的遺傳性大腸癌沒有那麼多,在醫療便利便宜的台灣,真的不用有太多專業的矜持,有疑慮就多安排檢查,既能保護醫師自己,也能讓民眾安心。


隨著病例數量累積,就算是小概率事件,也必然有一天會來到醫者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