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幽門桿菌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幽門桿菌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除菌順道治乾癬?


一位家庭主婦剛完成幽門桿菌除菌治療,回診追蹤時問了一個很突兀的問題:


「林醫師,你開的配方除了幽門桿菌是不是還能殺其他病菌?」


「抗生素的確會暫時地影響胃腸道菌叢,您的意思是?」


「是這樣啦,我在吃藥的那兩週發現乾癬狀況穩定很多,發炎比較沒那麼活躍,想說是不是你的藥也能順便除掉乾癬的壞菌。」


「哇,竟然有這種事,幽門桿菌除菌的確能改善一部分的疾病,如低惡性度的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(MALT lymphoma)、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(ITP)、缺鐵性貧血等,不過我還沒聽說過乾癬和幽門桿菌有關聯耶!」


這位中年女性長年受大範圍的乾癬性皮膚病所苦,類固醇、免疫抑制劑、紫外線照射療法全都試過,誘發了蕁麻疹而無法繼續照光,幸運的是,印象中免疫風濕疾病如紅斑性狼瘡,在懷孕時可能惡化,但她說自己反而是好轉。


略讀了幾篇文獻,有學者認為乾癬患者比一般人有1.6倍的機會有幽門桿菌感染;但另一篇研究則認為雖然乾癬嚴重度自評表似乎分數改善,但幽門桿菌除菌無法治療乾癬。


比對這位中年女性,好像也是如此,只有在服藥的期間皮膚些微好轉,但之後的狀況仍然差不多。雖然空歡喜一場,但也讓人讚嘆人體的奧妙,遙想醫學從懵懂的試錯當中,逐漸摸索出免疫、細菌、藥物之間交互作用的足跡。


參考資料:
1. Association between Psoriasi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
2. The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on psoriasis course

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外公的胃潰瘍



高齡92歲的外公,一直是家裡的健康模範生,90歲還能打桌球、寫書法,他有一本小筆記,詳實記錄每天的血壓,與每次就醫的檢驗報告。


歲月不饒人,近2年開始,外公出現小碎步行動緩慢,疑似巴金森氏症,幾個月前吃了多巴胺藥物,卻因為上腹部舒服而不想繼續服藥,我本以為是藥物副作用,想說年紀都這麼大,就別勉強老人家吃藥了。但這2個月來,他持續覺得空腹時會上腹悶痛,進食後改善,一聽就覺得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。


2018年最後一天,我幫外公做了胃鏡和超音波,最後診斷是幽門桿菌導致的胃潰瘍,病理切片也排除了胃癌的疑慮。


雖然年紀大,胃癌風險已不是考量重點,因為有潰瘍、有困擾症狀,我還是勸他要吃2週除菌藥物,潰瘍比較不會復發,儘管對老人家來說,第一週早晚要各吞8顆藥丸,還滿辛苦的。


我選用的除菌配方是14天的反轉混合療法(reverse hybrid),外公服用第4天出現稀糊便、上腹不適的副作用,溝通討論後,停用其中一種抗生素後,順利完成2週治療,原本空腹時胃痛的狀況也改善了。


除菌一定要吃那麼多顆藥嗎?一定要長達2週嗎?


除菌藥物大多包含3種抗生素,與1種強效胃藥,依天數、順序、組合不同,而有標準三合、同步療法、接續療法、混和療法、反轉混合、鉍劑四合等「換藥不換湯」配方。


(換藥,換湯,換湯不換藥,換藥不換湯...頭暈到母湯母湯,藥廠可不可以製造一顆"正記除菌大補丸"給我啊?)


隨著全球抗藥性上升,目前7天標準三合療法成功率只有80%,已算被淘汰,其他療法雖然有90~95%不等的成功率,但都被建議服滿10~14天,以減少除菌失敗

近年興起的高劑量二合配方(HDDT, high dose dual therapy),藥物組合只有2種,但一樣很多顆,4顆一天4次(16顆/天)使用2週,跟第一週早晚8顆(16顆/天),第二週早晚5顆相比(10顆/天),相比起來,一天服藥量其實沒比較少。

說不定,這"朝三暮四"會讓患者心理感受比較好?



同場加映:
幽門桿菌殺不殺?5萬8千年的陰謀?


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內視鏡注射止血打多少?



在強效抑酸藥氫離子幫浦阻斷劑(PPI)的問世之前,很多患者因為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出血,而必須開部分胃十二指腸切除手術。


PPI比H2受體阻斷劑(H2-blocker)能有效抑酸,將胃內pH值從3提升到6以上,血小板凝集止血的效果大幅提升,解黑便血便懷疑上消化道出血,來急診輸血吊點滴打PPI,隔天胃鏡檢查時,大多自行止血。


如今,全民皆知幽門桿菌要除菌,嚴重的潰瘍也逐漸變少。


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,再也不成問題了嗎?


這位約70歲洗腎患者,4天內做了4次胃鏡,還是反覆再出血,幸好有強大的放射科後援,幫忙施作血管攝影栓塞止血術,解決難題。


如何降低止血後再出血機率?


2006年以前的研究告訴我們,1:10000稀釋的腎上腺素,打13~20ml以上,比只打5~10ml好;也有學者認為,達到20~30ml更好。


難道多多益善?非也,稀釋的腎上腺素注射超過40ml,容易導致十二指腸壁潰爛穿孔;腎上腺素經由黏膜吸收,也會讓心跳加速、血壓升高,對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不利。


畢竟,注射止血的主要原理,在於周邊腫脹後的壓迫效果,而非腎上腺素的微血管收縮


所以,第一針可選擇注射稀釋的腎上腺素,比較不會針孔冒血,初步止血後,再追加注射生理食鹽水或蒸餾水,達到總注射量10~15ml左右即可。


一定要打好打滿嗎?


臨床實況必有變數,先求打腫,再求打滿。病人無法忍受、生命徵象有變,得提前結束;其他武器如止血夾、氬氣電漿灼燒止血,也會視情況合併使用。萬一藥物與內視鏡治療失敗,還有開刀或血管攝影栓塞術的後援選項。


參考資料:
1. A prospective, randomized trial of large- versus small-volume endoscopic injection of epinephrine for peptic ulcer bleeding
2. Optimal injection volume of epinephrine fo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bleeding
3. Is epinephrine the best solution for large-volume endoscopic injection of peptic ulcer bleeding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