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

【媒體報導】65歲男6公分大肝膿瘍治不好 原來是肝內管癌作怪!



感謝各大媒體報導,讓民眾了解肝內管結石可能併發肝內管癌的風險,應定期追蹤,並考慮預防性部分肝葉切除,以降低將來罹癌的機率。

----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肝膿瘍治不好 小心肝內管癌作怪!




65歲的許先生本身有糖尿病、BC型肝炎帶原與肝內管結石的病史,因有6公分大的肝膿瘍,兩個月前開始在其他醫院接受靜脈注射、口服抗生素及引流管引流治療,但在拔除引流管後出現發燒、寒顫的情形,被緊急送到大千綜合醫院急診。經核磁共振與超音波掃描後發現,許先生除了原本右下葉的肝膿瘍之外,左葉也發現一2.4公分的腫瘤,在切片化驗後確診為肝內管癌,並接受手術切除。


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,許先生本身有肝內管結石的病史,加上積極治療後仍無法痊癒的肝膿瘍,由此研判會有肝內管癌以及腸胃道癌症轉移的可能性。


肝內管癌的危險因子包含: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而感染中華肝吸蟲、肝內管結石、長期暴露於環境毒素中(如:聚氯乙烯和戴奧辛)、BC型肝炎帶原、肝硬化、糖尿病、肥胖、抽菸酗酒、慢性膽管炎等。


民眾若像許先生一樣的狀況,有治療4週以上仍然無法痊癒的肝膿瘍,建議抽血檢驗腫瘤指數、接受大腸鏡檢查、安排進階的影像掃描,並視情況進行肝切片病理化驗,才能研判有無潛藏其他病因。


目前肝內管癌主要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,但術後復發率高,因此林裕鈞醫師建議,民眾若是屬於危險族群,應定期追蹤檢查,如果有肝內管結石,可與醫師討論接受膽管鏡取石或預防性的部分肝葉切除,以防肝內管癌的發生。

----

個人心得:


1. 肝膿瘍治療超過4週仍無明顯改善,要聯想到有無潛藏肝內膽管癌、大腸癌肝轉移的少見可能性。肝膿瘍痊癒後,建議先3~6個月定期超音波追蹤,並建議完成大腸鏡檢查,以免遇到罕見特例而產生醫療糾紛。


2.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瞄,在不同時間點的顯影劑充填變化,可提供更多對肝腫塊的判讀訊息,若影像報告仍認為是肝膿瘍,但臨床高度懷疑為惡性肝腫瘤,最好搭配肝切片病理化驗來確診。


3. 病理報告可能因肝切片組織條較細,檢體量較少,難以肯定為原發性肝內膽管癌 (MOC31染色陰性),而被判讀為轉移性腺癌,此時可先作胃鏡大腸鏡排除腸胃道癌症,與病理科溝通討論,並詢問患者自費正子造影的意願。


4. 正子造影掃瞄可評估確切的癌症分期,若有肝外轉移或肝臟左右葉多處長癌,就不建議作肝葉切除 (肝內膽管癌惡性度高,預後不佳,術後復發率高),採保守與安寧治療即可。然而,正子造影的健保給付規範目前不含肝惡性腫瘤的評估分期,大多數患者難以接受3~4萬元的自費金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