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常見的便祕、脹氣、消化不良,面對腹脹的診療,醫師也會透過病史的詢問,留意有無藥物副作用、腹水、神經與蠕動疾患、新陳代謝疾病、腸阻塞、腫瘤、懷孕等可能。
65歲大叔,因意外胸椎第12節脊髓損傷,半身癱瘓臥床多年,也有腎衰竭需每周洗腎3次。
他本來住院的原因,是因為臀部和尾骶褥瘡感染接受清瘡手術,但術後仍持續發燒,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同時有化膿的急性膽囊炎,再次進開刀房接受膽囊切除手術。
治療1個月總算出院,不過返家後他一直食慾不振,噁心想吐,腹部也越來越鼓脹,過了2週家屬覺得奇怪,於是帶來我的門診。
診間超音波一掃,看到有大量腹水,無肝硬化跡象,卻眼白發黃......扎針抽出超過3000毫升的腹水,都是黃褐色的膽汁,證實了膽管滲漏的猜測。
膽囊切除術是發展成熟的技術,併發膽管滲漏的機率很低,約在0.3~2.7%,但患者同時有大面積褥瘡、腎衰竭傷口癒合不佳、營養補充尚未跟上,多重因素之下,而遇上了這個狀況。
那為何具有刺激性的膽汁,沒導致腹痛?因為胸椎脊髓損傷,腹部以下幾乎沒有感覺,所以一開始只被當成便秘和脹氣處理。
過去這樣的狀況,需要再次剖腹來修補膽管,膽管鏡技術發展之後,我們有機會幫患者避開再次手術和麻醉的風險。
幸好滲漏的傷口不大,總膽管沒塌陷緊縮,導管還找得到進得去。我們小心地將膽管出口乳突切開,再放入一支12公分的長支架,跨過滲漏處,達到減壓和分流的作用,接下來就交給時間,祈願破口能逐漸癒合。
門診追蹤看到殘留的腹水變少,抽血黃疸指數降低,患者胃口也變好,就能比較放心,三個月後拔除膽管支架,追蹤攝影可以看到傷口已癒合,沒再滲漏了。
感謝 神的看顧,帶領我們再次通過死蔭幽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