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

《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》讀後感

 

不只是斜槓,也不僅限閱讀,這是一本分享「如何打造跨界自學體系」的書,作者山口周的經歷非常跳tone,哲學系畢業,美學美術史碩士,選擇在外商顧問公司發光發熱,並以一年出版幾本書的速度持續寫作。
 
為何要打造跨界自學系統?
 
在大通膨時代,知識也持續在通膨,實用性與購買力飛速下滑。
 
百歲人生將成為常態,個人工作的期間變長,但企業的繁盛期壽命卻縮短。
 
效法日本的匠人精神,一輩子只做一件事,想把技能值點滿達業界95%以上,用二八法則來看,能力值超過80%之後,邊際收益微薄,邊際成本卻呈指數級飆升,投入很長很多,但成長很慢很少。
 
三個領域各拿90分、80分、70分,後續的相乘增益,大概率勝過95分、0分、0分。

 
Kevin Kelly在《必然》一書中預言,人類無論做什麼工作,收入水平如何,都將反覆經歷電腦取代人,人再超越電腦的7個循環步驟——
 
(1) 電腦還無法勝任我的部分工作。
(2) 它會許多事情,但我做的事它不一定都會。
(3) 我做的事電腦都會,但它常常故障,這時需要我接手處理。
(4) 常規項目它已經從不出錯,但是我需要訓練它學習新任務。
(5) 應該讓它做全部的工作,那本來就不是人幹的!
(6) 電腦正在幹我以前的工作,我的新工作不僅好玩多了,薪水還更高呢。
(7) 太棒了,電腦絕對辦不到我現在做的所有事情!
 
機器和他人模仿不來的部分,那才是真正的強項,Liberal Art 與其翻譯成「人文素養」,直翻「自由的技藝」更是蘊含多層意義。
 
察覺自己「想太多,做不夠,讀太少」是好事,但自學應避免焦慮盲目,思考看看,如何靈活運用自己目前已經擁有的?
 
在選擇彼此相乘的領域時,最好以自己擁有的優勢、人格、興趣為主軸,不建議把別人擁有的當成自己想要的。畫家齊白石曾告誡「學我者生,似我者死」,必須小心變得同質化,跟大家差不多的東西,不會產生經濟價值。
 
因此,自學得講究戰略,要決定學習「跟什麼事有關的大方向」,反之也要「決定不學習什麼」——戰略、戰略,最重要的是忽略。

 
時間和注意力是成人最稀缺的資源,假設你平均每天有1個小時自學的時間,平均每分鐘閱讀300個字,一本書約在10~12萬字上下,那麼大概花5~6個小時能讀完一本,也就是每星期讀一本,掌握生活的紀律節奏,一年可以輸入50本書
 
隨著目的不同,選書和讀書的方法也要跟著調整,你可能是為了工作需要而讀, 為了深化專業而讀,為了拓展人文素養而讀,為了娛樂消遣而讀。
 
從獲得知識開始,直到讓它實際產出具實用性的價值,中間有很大的時間落差,遺忘是必然的。
 
因此,不知道有什麼用的人文素養書,建議要做讀書筆記,日後靈光閃現時,就可以從雲端資料庫中調閱運用;工作專業類別的內容,通常馬上就會運用嘗試,不見得要做筆記,可放個書籤作為參考索引;除非後續要作心得介紹,第一遍讀小說大可沈浸其中,還一邊做筆記就太破壞娛樂體驗啦!

 
畫線、貼標籤、作筆記,看似簡單,卻是提升知識戰鬥力的重要技巧,經過轉化,重組,儲存,輸出,才能把隨手可得的資訊變成自己的彈藥庫。那麼,該如何畫線做筆記呢?作者提供了4個心法——
 
(1) 得到的知識是什麼?
(2) 這個知識哪裡有趣?哪裡有疑惑?
(3) 套用在其他領域,你的假設、啟發、洞察?
(4) 生活中我怎麼應用行動?
 
此外,與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不同的資訊,那些令你不愉快的資訊,也應該看作是理解自己的機會

 
成功的人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他們會積極地享受各種相遇與偶然。
 
李笑來在《把時間當作朋友》一書中提到,雖然結果大不相同,人們學與不學的原因是「一樣的」,因為不知道有什麼用,所以去學習,也因為不知道有什麼用,所以不學習。
 
這是《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》這本書中讀者可能會混亂困惑的地方,自學要廣泛,又得擬定戰略方向,要帶著目標和想解決的問題,卻又不能過於精確,目的性太強?

目的性太強可能陷入路徑依賴,把創意鎖死。
 
舉例來說,如果目的是交通便捷,中世紀的消費者只會要求更快更舒服的馬車,卻難以想到去創造汽車,汽車剛被發明的時候,笨重且與難以適用於泥濘不平的石子路,一度被嫌棄抵制;萊特兄弟發明飛機,起初的動機是希望終結戰爭,而非應用於運輸和旅遊,促進全球的經濟繁榮,他們也曾說很後悔發明飛機。
 
Liberal Art,自由的技藝,培養的是灰色地帶的直覺, 雖然不知道有什麼用,但總覺得有用,過程中也一邊優化個人學與不學的辨識原則,逐步減少時間精力耗散。
 
至於如何把現有的事物拼裝起來,讓無用之用發揮大用,就是每個人的功課了。
 
祝福看完這篇文章的你,能打造出自己的跨界自學體系,增益現有專業,收穫自由豐富的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