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1.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,在未經任何"除菌治療"的情況下,有可能自行痊癒嗎?
Q2. 以"抽血檢測"幽門螺旋桿菌感染,若結果為陰性,是否可以完全排除目前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呢?還是說仍無法完全排除呢?
Q3. 請教林醫師,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到底應不應該積極除菌呢?若未引起胃潰瘍等嚴重的胃部問題,似乎有醫師認為不需要積極除菌,甚至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,若經胃鏡檢查沒有胃潰瘍,健保還不能給付除菌藥品的費用,感染者若想積極除菌,還必須自費。甚至還有幽門螺旋桿菌若未引起胃潰瘍的話,反而可以抑制胃酸等較正面說法。還請林醫師指導正確觀念。
----
您好,
1. 沒服用除菌藥物,自行痊癒機會不大。
網路和坊間傳聞麥盧卡蜂蜜、蘆薈、益生菌等「自然療法」有幫助,但可能都屬於輔助性質,殺菌作用不強,是否真能治癒,尚無有意義的臨床研究證據,西醫認為服用除菌藥物期間,可併用益生菌來緩解腸胃不適的常見副作用。
2. 血清幽門桿菌抗體陰性,可說目前正感染的機會不大,但無法完全排除。希望100%確定,無論在哪個領域,都需要多重驗證。
3. 西醫認為應積極除菌。
幽門桿菌致病因子有鞭毛、尿素酶、細胞空泡毒素( vacuolating cytotoxin A;VacA )、細胞毒素相關之蛋白A ( cytotoxin-associated antigen;CagA )、附著因子( adhesion )、中性球活化蛋白( nutrophil-activating protein;NAP ),並非每隻幽門桿菌的基因都完全相同,不同的亞型,就會有不同的表現,有的導致胃炎潰瘍,有的併發胃癌,也有和人體和平共存的慢性帶原現象。
VacA、CagA、NAP等毒性因子只有研究機構才有辦法分析檢測,醫療院所沒辦法根據這些項目的有無/高低來決定是否除菌。
沒有胃炎和潰瘍的狀況,的確有醫師認為不需要積極除菌。
支持根據在於細菌有不同的表現型,毒性、致病性、胃癌風險不同,如果胃鏡沒發現明顯胃炎或潰瘍,可先觀察;反方論點則認為當下沒發炎潰瘍,不代表將來不會致病,應積極除菌以避免不確定的風險。
幽門桿菌若併發全胃慢性萎縮性胃炎,可能使胃酸分泌減少,但全胃萎縮性胃炎的患者,將來產生胃癌的機會較高;常見併發胃下段胃竇的發炎,胃上段體部的胃酸分泌,可能會代償性地增加,導致十二指腸潰瘍和胃酸逆流。
我個人的偏好建議一律積極治療,無症狀帶原者若還不想治療,應了解潛在風險,並建議每3~5年追蹤胃鏡。
----
您好,
1. 沒服用除菌藥物,自行痊癒機會不大。
網路和坊間傳聞麥盧卡蜂蜜、蘆薈、益生菌等「自然療法」有幫助,但可能都屬於輔助性質,殺菌作用不強,是否真能治癒,尚無有意義的臨床研究證據,西醫認為服用除菌藥物期間,可併用益生菌來緩解腸胃不適的常見副作用。
2. 血清幽門桿菌抗體陰性,可說目前正感染的機會不大,但無法完全排除。希望100%確定,無論在哪個領域,都需要多重驗證。
3. 西醫認為應積極除菌。
幽門桿菌致病因子有鞭毛、尿素酶、細胞空泡毒素( vacuolating cytotoxin A;VacA )、細胞毒素相關之蛋白A ( cytotoxin-associated antigen;CagA )、附著因子( adhesion )、中性球活化蛋白( nutrophil-activating protein;NAP ),並非每隻幽門桿菌的基因都完全相同,不同的亞型,就會有不同的表現,有的導致胃炎潰瘍,有的併發胃癌,也有和人體和平共存的慢性帶原現象。
VacA、CagA、NAP等毒性因子只有研究機構才有辦法分析檢測,醫療院所沒辦法根據這些項目的有無/高低來決定是否除菌。
沒有胃炎和潰瘍的狀況,的確有醫師認為不需要積極除菌。
支持根據在於細菌有不同的表現型,毒性、致病性、胃癌風險不同,如果胃鏡沒發現明顯胃炎或潰瘍,可先觀察;反方論點則認為當下沒發炎潰瘍,不代表將來不會致病,應積極除菌以避免不確定的風險。
幽門桿菌若併發全胃慢性萎縮性胃炎,可能使胃酸分泌減少,但全胃萎縮性胃炎的患者,將來產生胃癌的機會較高;常見併發胃下段胃竇的發炎,胃上段體部的胃酸分泌,可能會代償性地增加,導致十二指腸潰瘍和胃酸逆流。
我個人的偏好建議一律積極治療,無症狀帶原者若還不想治療,應了解潛在風險,並建議每3~5年追蹤胃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