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

【一分鐘胃腸肝膽筆記】生涯大危機!33歲年輕人胃腫瘤術後大出血

強颱軒嵐諾擦肩而過的週末,我也遇到了醫師生涯的大危機,經過一番腎上腺素飆升的處理,感謝神總算化險為夷。


33歲男,兩週前於外縣醫學中心接受5公分大的胃良性腫瘤切除手術,週六一早醒來吐血暈厥送醫,轉加護病房。事發突然,患者和家屬沒有帶外院病歷摘要和影像光碟,也說不清楚是作了什麼術式。


加速忙完上午預約的檢查後,中午到加護病房出外景,原來是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(ESD,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),術後傷口癒合不佳,過兩週遲發性出血。



胃壁約略可分為5層,常作的息肉切除術僅能處理腸腔最內側的黏膜層,黏膜下4個夾層長出的腫塊,過去都需要轉介外科手術切除,現在只要找藝高人膽大的專家們作ESD,使用微創的內視鏡刀具,就可以像剝洋蔥一樣,把夾層中的腫塊挖掉,比腹腔鏡手術侵入性更低,肚皮也不會有傷疤。


ESD目前仍未有健保給付,雖微創且住院天數短,收費可能比腹腔鏡手術高,此外也有潛在風險,例如切破最外側的第5層胃壁、胃穿孔腹膜炎休克、未整塊剝下有殘留病灶、術中或術後大出血......若刀具設備不齊全,外科無法隨時支援挽救,一旦發生意外,很難向患者和家屬交代。


回到這次案例,大吐血暈厥事發突然,加上颱風天,患者沒回外縣醫學中心,選擇就近在本院處理。


手術傷口在賁門,需要倒轉胃鏡,屬於困難的施作位置。即使先在可能出血點附近夾了一隻自費的大止血夾,沖掉血塊定位時,仍出現可怕的柱狀噴血,胃鏡檢查中患者的收縮壓一度降至70~80毫米汞柱,昏迷不醒。



「弟弟你還很年輕,要加油撐過去啊!」我們默默祈禱。


外景車上通常會準備數十支健保的小止血夾,咬合力較佳的大止血夾,因嚴重出血罕見,只常備2支,夾了1支噴血,第2支竟然卡彈無法擊發,感謝技術師衝回胃鏡室拿存貨,等候時間我先用局部注射和小止血夾應急擋住噴血,也做了最壞的打算,請加護病房緊急聯絡值班外科醫師前來,準備緊急開刀......好在用了3支自費大止血夾之後,傷口沒再冒血了。



家屬詢問為何會遲發出血?外院怎麼沒提醒會這麼嚴重?


我解釋道,胃壁夾層中有許多血管分枝,類似水泥牆壁中埋有水電瓦斯管路,黏膜下5公分良性腫瘤,ESD手術挖的範圍大又深,即使當下沒出血,傷口癒合過程若止血夾脫落,加上胃酸的侵蝕,薄弱之處就可能發生「爆管」,應注意術後1~2週不可運動搬重物,少量清淡飲食,當然絕對不能抽菸喝酒,以降低遲發性出血的機會。無論原因為何,幸好有止住,後續仍須服用至少3~4個月PPI與黏膜修復粉劑治療潰瘍。


我默默提醒自己,在大醫院發生意外是盡力,但在小醫院沒處理好意外是逞強。你很重要,但也微不足道;要持續修煉,相信自己能逆轉危機,但不是每次都會有天助人助,40歲之後要盡可能做有把握的事。


醫療技術發展日新月異,患者有更多更好的選擇是福音,但也衍伸許多已知與未知的挑戰。若高估醫師個人的能力天賦,低估團隊、系統、衛教溝通的重要性,發展特色醫療與新式技術時,會讓多方都暴露在失控的風險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