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

說到做到?還是做到再說?


一個月前,我對自己做了一個小挑戰試驗--重啟馬拉松

從4月19日至5月19日,每天慢跑≧1.5公里,並且每天發佈≧1篇網誌。
挖個坑給自己跳,看會長出什麼?



一個月很快過去了,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,來驗收一下成果:

網誌10篇:達成率33%
慢跑07天:達成率23%



差強人意,不過還是要給自己鼓勵鼓勵!至少有做到每天寫靈修筆記,記錄一些感想和學習心得,很充實地度過一個月。


試著每天寫出一些東西,很實體地體會到--


能持續地產出作品是多麼不容易的事!



必須打開訊息的天線,有輸入才能有輸出,鼓勵自己輸出可以倒逼輸入。
必須節制想多做一些事情的貪心,規律地作息以免影響工作和家庭。
必須把飄散的念頭凝聚重組,至少自己要看懂,自己要覺得言之有物。
......


《羅輯思維》的創辦人羅振宇,每天堅持錄製60秒的語音,練習到一秒不差,準時於早上6:30發佈,已持續了5年左右。他說,每日打磨精進一門手藝,不假手於他人,也許沒有什麼實質的用處,但它讓人能知道自己與世界的邊界,知道做成任何事情的難處,自然不會妄自尊大。


鄭明析牧師,每週2篇約6000字的證道稿,將近10年沒有間斷,累計共960多篇證道;除此之外,每週一到週六都寫出至少20則箴言,一天約1500字,10年下來,保守計算,共57600則箴言!很難想像一位70多歲的長者,是如何親力親為地做到這樣龐大的產出質量,以及那對身體和精神的考驗。他說,一切靈感來自於 神,上主深愛著人類,期盼達成天地間靈性的授受交流,即使寫到手都磨破,他願意在有生之年,將那些屬天的話語盡可能地紀錄、呼喊。


他們都是「做到再說」的典範,而我斗膽試試能否「說到做到」,宣告一個目標,來逼自己達成。雖然這次挑戰失敗,達成率只有三成,這個契機也讓我學到一課:如果想達成一個目標,說到做到比較容易,還是先做到再說容易?



知名TED大會演講者Derek Sivers認為--


一旦你向很多人分享了目標,你實現目標的機率就會變小。



早在一個世紀以前,這一現象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註。1926年,社會心理學家創始人Kurt Lewin將這一現象稱為「置換」,意思就是:與人分享目標會代替你努力實現目標的行為,還會削弱你內心的緊迫感。


2009年,紐約大學心理係心理學教授Peter Gollwitzer在163個人中開展了4項獨立研究。測試之一就是:參與研究者被要求寫下自己的個人目標,然後讓一半的人當眾宣讀他們的目標,另一半人把目標藏在心裡。然後所有人都有45分鍾來做可以朝著目標邁進的工作,但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停下來。


那些把秘密藏在心裏的人,45分鐘裏一直都在堅持工作,並且在時間用完後仍然覺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。而那些當眾宣讀目標的人群,平均只工作了33分鐘,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快要達成目標了。也就是說:


把自己的目標公諸於眾,會讓自己感覺目標更真實,離自己更近,但在實際行動方麵就容易有所懈怠。


當然,在團隊合作裡,對於目標的討論和共享,是很必要也能彼此激勵的方法,有人也用公開分享目標來治療拖延症。不管是先說,還是先作,總之做到底就對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