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必須作出某個重大的決定,10個人勸你千萬不要去,只有2個人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。你該怎麼決定?
故事發生在以色列人脫離在埃及400年的奴隸生活後,來到曠野,度過大大小小的難關,最後準備回到400年前的故鄉,傳說中 神預備好的迦南地。他們派出12位偵查兵去探勘,花了40天回來。
10位斥候說:「物產豐饒又怎樣?那邊早已經住了人高馬大的其他移民,絕對打不贏,去了是送死。」
只有約書亞和迦勒2位持異議:「不會的,如同摩西所說的那般,是流奶與蜜之地,就算要征戰,我們也能打贏!」
在巨大的不確定之下,人們選擇看似最安穩沒風險的選項,恐懼、焦慮、憤怒等情緒粉碎了討論的空間,輿論直接作出最粗暴的回應:「早知道不要逃出來了!」「摩西踹共!我不是來這裡送死的!」「待在埃及做奴隸還比較好,至少有飯可吃,不用每天漂泊,有一餐沒一餐...」
以色列人歷經百般波折,最終還是進入了迦南,但原本只要1~2週的路程,額外又多花了40餘年。換做是你我,能否做出比以色列人更好的決策,少走一些彎路?
英國年津字典,與德國德語協會,不約而同地選出「後真相」作為2016年年度代表字。Post-truth,並非沒有真相,而是真相為何再也不重要,比起客觀的事實,人們堅信自己支持的一方論調,拒絕同溫層外的其他可能性,情緒凌駕在理性之上,產生許多讓人瞠目結舌的決定。
到底什麼時候決策的品質會下降?意志力是無形的精神體,也是有形的消耗品,面對工作和生活的繁忙,我們不斷地比較、選擇...燒腦之後,可能會身心俱疲無法做出好的判斷,焦躁、易怒...或乾脆直接放棄,挑最簡單方便的選項,你身不由己,因為已經處於「決策疲勞」的狀態了。(餓太久血糖低?吃飯就會好轉喔!)
破解「後真相」與「決策疲勞」,讓我們互相提醒「停、看、聽」:
1. 停:停止注意力耗費在緊急但不重要的,枝微末節的事務上。
2. 看:看出自己的情緒,從生氣轉換為知道自己在生氣,進而能描述出為何會被激怒。
3. 聽:聽聽多數人的想法,參考少數專家的意見,綜合分析後,自己決定並承擔後果。
<人的內心和想法>會隨著時機而有不同的看見和感受。有時,就如同視力變差一般,「判斷力和思考力」會降低。那時去看會看不清楚,那時去判斷會無法正確地判斷。
<自己內心和想法的機能>不正常、有情緒或帶有討厭對方的心情時,會按照自己錯誤的內心來判斷。因此,聽到其言論的人也會受到其影響,一起用錯誤的方式來看待、感受和判斷。
是在什麼時候看到東西和事物的呢?是在什麼時候看到人的呢?-這就是這麼重要。想法和判斷是完全還是模糊呢?-會隨著這點而左右看起來是「正常」還是「不正常」。應該要讓<內心和想法>變得「正常」,然後再看待並判斷存在物或人。
-- 鄭明析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