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達的世界為了脫離自己舊有的生活而不斷豁出性命、付出努力、付出辛勞、研究並行動。
然而,"原始人"並沒有想要脫離自己的生活,只希望能維持原本的生活。差別就在於此。 他們沒有接納更好的事物,只是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。
度過生活時,人的腦會浮現出「讓自己的生活更好的想法」、看見「更好的事物」。人是一邊將所想、所見付諸行動,一邊發達起來的。
--鄭明析牧師
最近證道不斷強調要擺脫「既有性」,在既有的狀態下,通往更好生活、更高層次的可能性非常低,除非「盡心、盡性、盡意」,使出洪荒之力來行動,幾乎無法扭轉敗局。簡單樸素的道理,並不代表容易,它似乎是你我早就知道,但總是猛然醒悟怎沒想到?
人是依靠認知和概念行動的物種,若腦海中不存在某個清晰明確的概念,視而不見是常態。若不知道自己的「既有性」是什麼,也無處能著手來擺脫,試著自己來定義看看「既有性」是什麼?
「這樣就好」的魔咒
隨著年紀增長,我們被生活和工作夾殺,大腦時常陷入多視窗運作模式,我們開始說服自己「先求有再求好」,模糊的語言和概念反過來塑造人格成為「這樣就好」,久而久之,就落入了所謂的「既有性」。
學習、提升層次的過程並非常常是愉悅的,有時要打掉重練,不一定有熱情的鼓勵,似乎遙不可及的正向回饋......「不知道有沒有用?」很妙的是,有人選擇去實踐,有人選擇維持現狀,都是因為同樣的理由––
不知道有沒有用?
「窮人思維」不是沒有錢而產生的想法,而是不敢擁抱不確定性,光陰飛逝後,勝算因為環境的變蕩而逐漸降低;「富人思維」則願意在諸多的可能性中持續去預判和行動,累積經驗和教訓並快速地調整,因此逐漸提高勝率。
感謝 神的提醒,到底該維持「這樣就好」,還是挑戰「如何更好」?一起來唸個三遍—
Choose "be better" rather than "be good"!
Choose "be better" rather than "be good"!
Choose "be better" rather than "be good"!